加快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甘肃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 侯生华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行安排部署,对于加快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卫生部门必须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路、原则、重点、工作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增强发展好卫生事业的自觉性。
必须深刻理解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关系。加强卫生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重要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依靠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增强劳动力身体素质来实现。我省自然条件严酷,地方病、传染病、慢性病等多种疾病始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加上农村有的地方陈规陋习不少,农民的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还不强,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很普遍。因此,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一项非常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需要大力普及科学的卫生防病知识,引导农民自觉投入到改陋习、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和树新风活动中,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实践证明,广泛深入地开展以改水改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卫生村镇创建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对于有效预防控制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1.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据调查,有42.1%的农民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38.1%的应住院而不去住院,因病致贫的比例高达30%以上。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短缺、服务能力低下,收费较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2.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薄弱,预防保健难度大。我省农村疾病普广,近几年炭疽、鼠疫、霍乱、禽流感、出血热等疫情在农村均有发生,艾滋病向农村蔓延,结核病、乙型肝炎发病率居高不下,非典、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加重了防控难度,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意外伤害等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重要因素,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突发性事件频发,乡村两级难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3.农村卫生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由于条件、待遇差等原因,全省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14.5%,无正规学历者占27.7%,高级职称者仅占1.9%,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占29%,40%的院长和技术骨干为招聘或合同制人员。4.农村卫生发展不平衡,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尚无突破性进展。我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仍有17个县未达标,农村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中医事业发展缓慢,医疗急救体系不完善。
必须明确卫生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任务。1.要有新思路。认真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乡村卫生人员培训规划,争取5年内完成县乡村卫生机构业务用房的建设和基本医疗设备配备任务,使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专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0%以上的临床人员具备执业资格。同时,要扎实开展“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及卫生下乡、巡回医疗工作,帮助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2.要有新机制。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担”的原则,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落实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工作领导机制。3.要有新制度。完善和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4.要有新举措。加强乡村两级中医药业务建设,实现乡卫生院有中医科室和中药房,村卫生所有中医专业卫生人员。依法加大农村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市场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制度。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农民用上自来水、卫生厕所,提高农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
(作者系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