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阵痛-理性”是大多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处于风口浪尖的杭州楼市正在买卖双方的僵持和博弈中阵痛,它最终能否到达类似广州楼市的平衡?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策划这个专题时,我随意问一位朋友:“为什么广州的楼市这么成熟?”他回答:“肯定是因为它曾经被炒过。
”我很惊讶于这种笃定,因为他对广州楼市非常陌生,而他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成熟的行业几乎都经历过一段时期的混乱。
规律通常是难以跨越的。当杭州、上海出现了在市中心根本买不到1.5万甚至2万元/每平米的房子时,一位广州人感叹:“这种情况与90年代中期的广州惊人的相似。”
从1992年开始,由于大量香港、澳门炒家的光顾,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一路飚升,在1996年达到了顶峰。当年预售商品房均价达到每平米6560元,在城区更是找不到每平米售价1万元以下的房子。
1997年,随着香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降临,一些炒家开始节节败退,有些甚至房子连同首付、月供统统不要了。广州房地产“疯长”的行情也开始从这一年逐渐退烧。此后,广州的房地产价格便一路下滑,到2003年才开始趋稳。楼市的理性发展逼得开发商开始在房屋品质上动脑筋,也让广州人对住房地需求不仅仅要“温饱”,还要“小康”即“怎样住出格调、品位”。
如今,楼市新政后,正处于微妙的买家和卖家的博弈时期,也是调整期的开始。我们不敢肯定广州楼市的今天就是“杭州们”的明天,但是应该是它们调整的方向。
因此,我们选择这两座城市,调查它们的楼市在新政后的变化。从杭州到广州,我们看到的是处于不同时期的楼市的两个独立的点。它们勾画出了中国楼市的大体走势:从疯狂向理性的回归。从前一个点过渡到后一个点,需要经历的具体过程和时间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必然会有阵痛。
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通常来讲,难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