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张掖>>正文
张掖打造“中国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纪实
(2009-1-14 8:44:41)  来源:甘肃日报 > 五版   打印本页

重塑西部湿地水韵

——张掖打造“中国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纪实

中共张掖市甘州区委 甘州区人民政府

  为了一个复兴的梦想,我们从万顷湿地的水韵出发;为了科学发展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荣光。地处西北内陆的张掖市甘州区正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展现特色发展道路的抉择;在各地竞相发展的历史全景中,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启面向未来的发展历程。

  甘州城北水云乡

  一条河流,曾是《山海经》中水光潋滟的“西海”,造就了溪流纵横、湖泊密布的“塞上江南”风光。

  一片沼泽湿地,曾孕育了世界上最长的文化走廊,崛起了一个辉煌的丝路重镇———金张掖。

  张掖自古文化昌盛,文物荟萃,古迹众多,古城格局别致,风光秀丽,古人曾誉为:“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水波涟潋的旖旎风光,正是生态学上所称的湿地。

  这里有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冰雪融水纵横,地下径流充沛,河流两侧形成无数季节性积水的河汊、河湾,每一方水域都托举起生命的风姿,黑河两岸碧草连天,野花遍野,田畴如画,牛羊成群,赋予这片沃土不竭的生机与活力。

  这里有地下径流渗出形成的天然堰塞湖泊。远古时候,整个黑河流域是一大片内陆湖泊,《山海经》、《禹贡》、《周礼》等文献上曾将黑河至居延泽的大片湖泊列为著名湖泊,称为“西海”。

  这里有农耕文明的系统水利设施,渠系纵横,水库、鱼塘遍布,这是典型的人工湿地,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新兴的生态旅游,又赋予这些水库、鱼塘新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张掖市甘州区城市地势低平,形如盆地,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比周边地区低200—1000米,地下径流汇聚这里,形成了苇溪连片、山光倒映的水韵之城,如同民谚所说:“甘州不干水池塘。”据史料载,明清时期,城内水湖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城区东、南、西、北均有湖泊环绕,由南而北,穿城而过,湖中皆芦苇,春天碧波荡漾,水鸟栖息;夏天绿苇茵茵,翠色浓郁;秋天荻花摇曳,鱼跃雁鸣,“苇溆秋风”、“甘泉观鱼”都是古时甘州八景的优美风光。城南甘泉,是城区水溪的主要源头,泉水从南城墙下流出,这股清澈的泉水,使甘州城区水韵十足,素有“河西第一泉”之称。城北护城河桥头牌楼曾有一联云:“桥头看月色如画,田畔听水流有声。”这更加印证了旧时张掖湿地的原生态面貌。

  张掖是一片生态湿地,也是文化湿地,更是农耕湿地。明代诗人郭绅写道:“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城北长年溪流潺潺,构成了稻米种植的天然条件。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代,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栽种水稻,城北乌江乡很早就有了“鱼米之乡”的美称,味道纯正的乌江米曾一度成为贡米。张掖灌溉农业一直居全国先进水平,四千多年前的东灰山人最古老的农业,史学家称为“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的根”。从西汉武帝移民到清末,张掖始终是西北重要的粮食产地。在湿地之上世代耕耘的张掖儿女,积淀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为城市保留了一片片具有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的福地。

  再现“金张掖”水韵底色

  千年以降,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疲惫不堪,多年来的建设与开发中,填湖造房,埋池造路,已经把一座古城修改得面目全非,注重了地面的日新月异,却忽略了地下的千疮百孔———这座城市的“经脉”已经被坚硬的钢筋水泥切割得七零八落,地下径流梗阻、堰塞或破损,城市排水不畅,城区水位上升;工业生产中污水、污物随意排放,形成一条条臭水沟、垃圾塘,昔日“甘州城北水云乡”的风光已淹没于历史风尘中。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是广大人民的企盼,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8年7月10日,张掖市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确定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特别强调“举特色旗、打湿地牌、做水文章,立生态市”的发展路径。将“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作为“三条路子”中的首要之路提了出来,并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视野来审视张掖市情:“甘肃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这样一种自然属性怕是难以改变。而张掖有大自然的恩赐,有黑河、有黑河水,这是张掖亘古不变的亮点和优势。”“保护黑河湿地,应该会成为我们推进张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我们讲顺应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通过治污、疏浚把这块湿地梳理好,恢复其原生态,建成黑河湿地保护区,形成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这将成为张掖最大的看点。”

  打开了樊篱,思想像春天的草芽迎风生长。一片沼泽地、芦苇池如何变成黄金地段?陈克恭书记的讲话提升了人们的认识,大家重新审视这一古城底色,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建设生态张掖的目标:这是一个融合多种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信息,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这是张掖的历史底蕴,是基于现实发展的思考。

  张掖是一个坐落在湿地之上的城市,有天然禀赋的数万亩湿地作为生态屏障,茵茵绿草、浩浩苇田和纵贯全境的黑河,保障着张掖生存发展的生态安全。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距、经济活动加剧和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忽视了天然生态的保护,造成天然湿地不断退化、生态环境逐渐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矛盾不断加剧,破坏了湿地水韵之城的地域风貌,制约了独具个性的城市形象塑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尽快采取保护措施,更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根本性的治理,建立支撑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

  张掖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正是为了再现“甘州城北水云乡”的历史风貌。

  由此,这片长期以来遭受冷落、遍布自然和历史遗存的湿地,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开始牵动着张掖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脉络。

  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看似只是生态建设项目,实际是从张掖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把城市建设同湿地保护结合,显出张掖这座古城市不同于别人的特色。通过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最大限度地将张掖城市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凸显出来,将深层次的、原生态的“水”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做活湿地文章,扩充城市承载力,成为创造投资项目,聚集生产要素,配置资源的有效平台,成为推进城镇化,有力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点。这一富有智慧的思路,描绘着张掖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折射着张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

  这一宏大的工程计划总投资30多亿,将把张掖城区面积翻一番,由现在的26平方公里扩大到53平方公里,进一步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观念在实践中更新,认识在实践中升华。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的发展思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天然湿地对张掖及甘州未来发展的意义。

  2008年8月至10月,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杨继军先后两次带队,会同市区建设、规划、林业、宣传等部门前往宁夏、浙江、山东、大庆等地考察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前往黑河下游的金塔、额济纳旗考察黑河下游生态建设;市区政府、政协也组织党政干部和专家考察团,外出学习取经,积极为湿地工程建设献计献策。在广泛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明确了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的定位,也更加清晰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如果说,原先的湿地生态公园的建设,仅仅只是完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那么,新一轮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已经把中国黑河(张掖)湿地保护工程提升到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

  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启动后,各部门、相关县区立说立行还湿地,全力以赴抓落实、抓进度。编制完成了《张掖城市北郊湿地资源调查报告》和《张掖城市北郊湿地资源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绘制了《张掖市北郊湿地资源分布图》、《张掖市北郊湿地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为工程的规划及实施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此同时,在市上领导的带领下,组织力量多次赴省进京,向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湿地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目前争取到国家扩大内需生态建设资金1160万元、省上湿地保护工程前期工作经费300万元。同时,投资2982万元的《张掖黑河流域湿地恢复工程项目》正在积极衔接和争取之中。

  2008年9月,项目核心区甘州区组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全面掀起了湿地恢复保护建设的浪潮。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治理污染源企业,派出环境监察专员对15家重点企业实行24小时明察暗访和蹲守监控。

  2008年10月至11月,甘州区组织专项治理小组,开展退耕还湿地工作,按照“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的要求,将湿地项目核心区域的2600亩开荒地整体退耕,围栏保护,恢复为湿地,使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核心区湿地集中连片达到2.6万亩。

  在做好基础性保护工作的同时,一个更加宏伟的设想正在悄然酝酿。

  为了彰显张掖“戈壁水乡”、“湿地之城”、“塞上江南”的特色,由市、区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组织邀请国内外专业机构,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招标,竞标单位在充分考察张掖历史文化、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的思路。在完善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将甘州城北作为生态新区,按照“一区一带两园”的思路总体规划为:建设滨河新区、开发城市北郊“金边带”、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利用张掖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通水脉、文脉、商脉,引黑河水入城,最大限度地将城市最鲜明的湿地特色展现出来,在更高层次上塑造崭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扩充城市承载力,使之成为吸引项目投资、聚集生产要素、配置资源的有效平台,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力带动循环经济的支撑点。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


相 关 新 闻

·张掖测评领导干部勤廉度·关于张掖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甘肃张掖市发生翻船溺水事故 船上7人全部遇难·发展的战略平台——张掖市加快城镇化建设纪实
·求真务实解民忧 张掖市关注民生办10件实事 ·张掖工业经济“吃得少产出多”
·张掖清除农民增收“绊脚石”·张掖市经济“双快双高”增长解读
·张掖农村沼气工程谱写生态新篇章·张掖中小企业发展迅猛

最 新 图 片
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组图) 1月11日,政协甘肃省十届二次会议隆重开幕(组图) 兰州出现“HD”百元假钞 银行称容易识别(图) 元月2日至3日,陇南市委书记王义深入宕昌县调研(图) 甘肃省温州商会周年庆典明星演唱会在兰举行(组图) 甘肃省温州商会成立一周年庆典大会在兰州召开(图)

 甘肃新闻
·张掖打造“中国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纪实
·“感动甘肃·2008’十大陇人骄子”揭晓(组图)
·徐守盛与政协委员共话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省人大代表继续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甘南旧貌换新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09年甘肃发展步伐更加坚定
·“感动甘肃·2008’十大陇人骄子”颁奖辞(组图)
·2009年甘肃省将着力为民办好12件实事
·兰州至嘉峪关首开双层列车 全程票价百元
·赵满堂携全体员工祝贺2009年甘肃“两会”召开
·刘伟平与白银团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1月12日,陆浩在兰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嘉峪关旅游经济迅猛发展纪实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精彩亮点见证2008年甘肃发展
·任前公示:郑亚军拟提名为嘉峪关市市长候选人
 文化历史
·从农家子弟到历史伟人——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数次顶撞毛泽东 周恩来曾一度大权不如高岗
·组图:台北故宫有什么?
·红色女谍骨灰由台送回大陆 墓碑只刻3个字
·毛泽东为何连夜派人通知族人将祖坟铲平(图)
·学者破解《西游记》水帘洞来历:如来为悟空预设
·揭秘:“九一三”林彪事件后的毛泽东
·李作鹏篡改周恩来指示 放走林彪出逃飞机
·前国安部长披露邓小平1979年访美险遭暗杀(图)
·杨尚昆为何说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图)
·1965年春节林彪突然给贺龙拜年之谜
·外交部解密档案:中国胜印度主动撤军反落口实
·农民总理陈永贵轶事:办公方式很独特(图)
·方志敏烈士被捕后舌战群敌实录
·解密天安门城楼开放历程:民间来信引起中央重视
 博 客
·钟艺的博客:为什么喝酒?
·春节快到了 让亲情回家吧
·常春藤的博客:“ 四人帮 ”逛
·牧云摄影:南山俯瞰麦积城(组图
·1月11日,秦安春运这样堵车(组
·天水2009年春运火车票购买指南
·芳香星辰的博客:游记 初冬清华
·松林雨:武山水帘洞的传说(二)
 播 客

·视频:天河热土(演唱:吕继宏)
·视频:印象天水
·2008年度亚洲小姐竞选总决赛
·孙悦女友酥胸走光抢镜
·舒淇裸露走秀曝光 制级内衣秀
·匈牙利年轻女老师在学生面前大
·东莞首届性文化节情趣内衣秀
·魔鬼天巉公路“吃人”无数
 娱 乐

·阿娇提前过28岁生日 办派对与好友彻夜豪饮(图)
·组图:周迅携男友宴请好友 醉酒需人搀扶
·田亮前女友廖剑玲首谈:因郭晶晶介入而分手
·乐基儿大玩变装秀 欲拿男友黎明做白老鼠(组图)
·陈坤被春晚淘汰后又登台 知情人:沾韩雪的光
·传孙红雷因抨击“潜规则”影射央视遭封杀(图)
·洪晃大方谈与陈凯歌旧事:我们互相看着难受
·组图:汤唯伦敦过异国生活 一个人夜店里欢度
·春晚彩排部分节目单曝光 姜昆冯巩“笑果”好(图)
·李湘密谋新片《熊猫大侠》 继续走爆笑路线(图)

 社 会
·广西宜州称“培训小姐”事件是工作人员误操作
·湖北随州特大杀人案续 警方初步断定为情杀(图)
·大学生拍山寨“新闻联播” 模仿领导开会(视频)
·中国浴城戏剧收场 马鞍山政府辟谣“没这事儿”
·房东装探头偷窥女房客 被判赔偿精神损失费两千
·湖北鄂州富婆抱团去整形 拉皮又丰胸花费近10万
·粤剧名角去世女徒弟自杀 遗书盼师徒合葬(组图)
·湖南绥宁贪官贪恋女色落马 称招鬼容易送鬼难
·湖北特大杀人嫌犯熊振林交待行凶经过 预谋半月
·奶奶不慎坠楼身亡 抱紧孙女使其无恙(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