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诞生地清水寿丘
方志记载:“白沙镇,东三十里,晋时建镇”。其镇今为乡,位于清水县城东部牛头河中上游。白沙镇地形独特,其西部边缘两座小山犹如一道门户,牛头河自门户而出,西流县城。户门内又有两座南北对峙的小山梁,当地人分别称之为蛇山和龟山。龟山之上有白沙堡和青岩寺,龟山脚下驻着乡属机关单位及村民,是一个约两、三千人的小村子。
白沙境内遗迹甚多,历史厚重。赵沟村赵家磨,据说是西汉屯田将军、营平侯赵充国的故乡。其后人至今仍保存着家谱。与郭相忠不同,他回到了生养之地。《资治通鉴·汉纪十九》记载:“甘露二年(公元52年)……营平壮武侯赵充国薨。先是,充国以老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置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秦州直隶新志》说“(赵充国)卒于宣帝甘露二年夏四月,年八十有六,谥壮侯,葬于邽山之阳”。今清水县有其墓,并有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所立墓碑。方志记载:“(后)帝建兴九年春二月,丞相亮围祁山,魏司马黄帝诞生地清水寿丘懿率众救之。亮逆懿于上邽,懿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这段话记述了三国时,蜀魏两国以渭河为界,交战相持的情形。“懿依险”之险即在今白沙乡太石村南山马营砭。民间传说,司马懿当年依靠险要地形在此安营扎寨,以拒诸葛亮出祁山伐魏,村民耕地时常能捡到箭镞之类的遗物。白沙鲁湾村,据风水师讲是一个好地方。这里有李虎墓,是唐先祖李虎的安葬地。李虎,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昞的父亲。曾为大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慎政公上州刺史。出土于鲁湾村的《李虎墓志铭》明确记载:“公春秋七十有二,以建德六年十月八日奄薨于京弟,以大业二年岁次丙寅正月朔十八日癸酉葬于秦州清水县内莎乡里之原”。
古镇白沙是神奇的。《清水县志》(乾隆版)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春正月,夏主赫连勃勃寇陇右……东攻白沙镇”。五代前蜀王衍乾德丙子年,即公元916年,蜀将王承检在白沙镇修筑防蕃城时,不经意挖出一具瓦棺,并有墓志铭。王承检将墓迁于白沙镇东侧车道河之北,当地人称为烈女坟。王承检似乎重新刻了碑。方志记述:“五代渭州刺史张崇妻为盗所迫,不屈而死,家人葬之。后伪蜀王承检筑防蕃城,至上邽山下,获一瓦棺,内无尸骨,止有二蝇振然飞去,中存一舌,肉色红润,坚如铁石,有小石刻篆曰:大隋开皇二年(公元583年),渭州刺史张崇妻王氏,年二十五适崇。三年而妊,为盗所陷,持节而逝。铭曰:车道之北,邽山之阳;深深莽玉,郁郁埋香;刻斯坚石,焕乎遗芳;地变陵谷,险裂城隍;乾德丙年,坏者合郎。此时蜀王乾德丙子年。合郎乃承检。因迁其墓于车道沟之北”。这是一桩怪事。一百七十三年的一座古墓,竟有一肉色红润,坚如铁石的舌头,且有记述死者经历的文字,可见其女子死得冤屈而悲壮。王承检也是有心之人,他是怜香惜玉的。他把这块似舌似玉、似石似铁的奇物深深埋葬,并以饱含深情的铭文略有自责地超度了这位烈女的不朽之魂。诚可谓一段千古佳话。
明清及民国,白沙镇出了个富商,清水人称之为白沙杨家。前些年,小镇一进一进的四合院,兽脊飞檐,雕梁画栋,不同寻常的工艺还可见当年景象。大约在清朝,杨氏家族富得可以在朝廷捐官。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赏赐给杨家在朝任主考官的古董,有宫廷画师毛奇龄的四扇屏、景泰蓝玉斗、红笔点状元之雕龙朱砂墨等。杨氏家族以财富上通朝廷,下通川陕,相传甘、陕、川一路各地均有其商号。时至民国某年,杨氏家族仅在陕西地面被土匪一夜之间杀了大小十二个掌柜。据说丧事办得很隆重,宰了好多猪,猪毛埋了杀死的猪,直到打扫院子时才发现。一番厚葬,即着手给这些掌柜立碑。但不知何故,碑的石材已做成,却未刻字,这些硕大的碑坯至今东倒西歪地湮没于荒草之中。
就是这个杨家,相传把一个伙计培养成了朝廷大将。清朝嘉庆年间,杨老爷每晚都在同一时间梦见一只白额虎两爪搭在大门之上,把他从梦中惊醒。杨老爷很奇怪,便随意问住在大门两厢房的伙计,谁在这个时候回家。伙计说某人每晚在这时回家。原来,这是同村姓郭的长工放羊娃。这个长工力气很大,能把驮柴的骡子托起,能把碗口粗的桦树拧转。又传说他夜间行走,双目如纱灯,闪闪发红光。杨老爷是个相信天命的人,心中思想这娃不是等闲之人,日后必成大器。他于是不再让这个放羊娃干活,并给他请了老师,教他习文练武。这个人就是郭相忠,今天的白沙人叫他郭提督。
郭相忠,字荩臣,生于清朝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丙子科武举,二十二年丁丑科武进士,被授予绿营守备。1825年,郭相忠随杨遇春、杨芳赴南疆平定张格尔叛乱,克复新疆各城,任喀什等营守备,戍守边疆十八年之久。后调任秦州、榆林等处守备,升陕甘督标中营都司、固原游击,并被督师琦善保举为参将,代理永昌营副将,后因军功升凉州总兵、甘州提督。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郭相忠在任陕甘督标中营都司时,朝廷颁旨诰封他的祖父郭生祥、祖母程氏以及父亲郭永清、母亲陈氏。诰封圣旨及所赐凤冠霞帔今存县博物馆。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郭相忠奉命靖边云南,改授四川提督,次年病故军中,寿63岁。咸丰皇帝谥赠振威将军,封太子太保,赐“功达汾阳”金匾,把他比作唐朝汾阳王郭子仪。
郭相忠不仅武功高超,而且文采甚好。著有《醒世八箴》和《柳营蝉噪》二集。他在《柳营蝉噪集》中有几首诗表现其失去慈母之后的悲痛之情,孝道之心溢于言表,发自内心:
游子思故乡,王事鞅掌日夜忙。背萱堂,云水苍茫。娘想儿,辗转靡已;儿想娘,寤寐难忘。定省疏,缺酒浆,终身抱恨泪千行。
游子转回乡,高堂无侍情可伤。泪汪汪,椿帐生凉。□棬犹在音容杳,口泽若存声不扬。哭声娘,在何方,叫儿能不断肝肠。
游子赋归来,每忆慈颜泪满腮。哭哀哀,懒上瑶台。儿的乳名儿,谁唤;儿的腮庞儿,谁挨。无依靠,好伤怀,含愁欲语徒徘徊。
游子已归还,实想锦衣庆椿萱。泪涟涟,愁绪万千。眼观慈帏空帐望,手捧凤诰何人穿。恩莫报,心痛酸,一声娘罢一声天。
这组诗题名为《署中思亲》。将军离开故土,征战一生,不仅慈母离世,难以返乡扶柩吊丧,留下终生遗憾,就连自己也客死异乡,丧身疆场。这是何等的悲壮,又是何等的气节啊!
郭提督在白沙镇所修的练武厅比常人的宅子高大了许多,只是无人收拾,破败萧条,但却依然挺立,似乎承载着将军的八字箴言。将军的大刀,早已荡然无存,传说刀把在“文革”期间被打成了马车轴,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