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陇上铁汉”安维峻诞辰157周年系列文章之七
胸怀祖国志不渝 披肝沥胆写忠义
——爱国志士安维峻
焦录生
安维峻,清咸丰四年(1854年)出生于秦安县西川镇神明川村,字小陆,号晓峰。他从小志向非凡,性格耿直,聪颖过人。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光绪六年中进士。光绪十九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次年,因上《请诛李鸿章疏》,被革职发往军台。光绪三十四年总纂《甘肃新通志》。宣统二年(191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里,杜门著书,整理文集,著有《望云山房诗集》、《望云山房文集》、《谏垣存稿》、《四书讲义》。民国14年(1925年)卒于老家柏崖山庄。

安维峻的一生,尽管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他一心为国,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永世长存。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十四个月,上疏六十三篇,参劾官员一百余人。其中不乏达官宠幸,一不小心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加之当时政治黑暗,统治者昏晕无能,在这种政治氛围之中,朝廷重臣,明哲保身,唯恐不慎,小小六品谏官安维峻,以国家前途为己任,不顾个人安危,抗颜上疏。在《劾中官招摇片》中指责太监“狼狈为倚,遇事招摇”。明知太监是慈禧之耳目,却不怕慈禧之淫威,大胆揭露太监的丑恶行径。尤其在《请诛李鸿章疏》中指责:李鸿章“自恐寄顿倭国之私财付之东流。其不欲战,固系隐情。及诏旨严切,一意主战,大拂李鸿章之心。于是倒行逆施,接济倭贼米煤军火,日夜望倭贼之来,以实其言;而于我军前敌粮饷火器,则故意勒掯之。有言战者,动遭呵斥。……”义愤填膺地历数了其卑劣的买国行径。当日本入侵之际,作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不是激励号召部将抵御敌人进攻,而是担心本人“寄顿倭国之私财付之东流”。尤其是他倒行逆施,接济倭贼米煤军火,勒掯我军粮饷火器,不许将士言战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爱国志士的极大愤慨。这样丧权辱国的官员当不当弹劾,该不该严惩,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当时,谁敢对威震朝野的李鸿章说一个“不”字?“陇上铁汉”安维峻说了,并且说得掷地有声。为了抗击日寇,捍卫祖国,他冒着极有可能会被杀头的危险,拼死一奏,其凛然气概,气贯长虹。1980年版《辞海》诠释李鸿章说:“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军覆没……”。历史事实对安维峻的这份未启用的奏折作了一个无情的注解。安维峻在其《谢子和见和除夕感怀原韵,叠次奉答(其九)》中说:“北风雨雪暗相催,一唱刀环度陇回。小草在山名远志,移根怯向日边来。”表达了他与卖国奸贼不共戴天的思想感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爱国精神与忠贞不渝的优秀品质。

不仅如此,安维峻还将他刀剑一般锐利的笔锋直接指向最高“掌舵者”慈禧。他说:“皇太后既归政皇上矣,若犹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之际,大清帝国的“掌舵者”慈禧却在大张旗鼓的筹备自己“六十年”一遇的大寿庆典,甚至当黄海上炮声响起的时候,她为把自己的生日过得排场、体面还不惜挪用军饷。安维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她垂帘听政之弊端,却被朝廷认为是“妄言无忌”。这份如同炸弹一样的奏折,是安维峻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将国家的前途看得高于一切,这种崇高的品质,不得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在他被发往军台之际,访问者聚于门,饯送者塞于道。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志锐为他亲自雕刻了题为 “陇上铁汉”的印章相赠。清末进士丁锡奎在写给安维峻的信中称赞他“声满中外”,“光增关陇”。真可谓公道在人心。话又说回来,安维峻并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所在,在《请诛李鸿章疏》结尾有:“用是披肝胆,冒斧锧,痛哭直陈,不胜迫切待命之至。”之语,为了祖国的命运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铁汉”本色显而易见。
安维峻的爱国还表现在对爱国将领的崇敬上。他在《请将战死邓世昌破格奖恤疏》(此折因上谕适下未上)中写道“致远管驾邓世昌,奋不顾身,出没枪林弹雨之中,毫无恇惧。苦战良久,血肉横飞。……此等忠勇将领,若不破格优恤,何以作怯懦之气,而激义烈之心?”为了激励将士的作战勇气,他建议朝廷对忠勇将领,破格优恤,做到赏罚严明。其对爱国将士邓世昌等人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无论是对卖国奸贼的痛恨,还是对爱国将领的崇敬,都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呐喊。

他被革职以后,爱国的立场、态度始终没有改变。1895年2月25日,他给李叔坚的书信中写道:“都中消息,塞上人何敢与闻?惟军务之胜负与当路之筹画,此心耿耿,终不能一日忘。”并不因为遭到放逐,就一蹶不振,不问政治,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祖国动荡不安的时局。同年4月28日,听到签订了《马关条约》,他给李叔坚的信中说:“此约一行,恐海内从此多事矣!他日求为太平之民,恐不可得,奈何!奈何!”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之情是何等强烈而沉痛。后来他写的诗歌《次韵答钟愚公》中道:“梦里狂言犹草疏,春来转瞬即瓜时”。描述的是听到《中俄条约》签订后,睡梦中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声的感人情景,此诗句将他的忠肝义胆更加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爱国志士必然受到后人的敬仰。《清史稿·安维峻传》写道:“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可以想象胸怀天下的安维峻在晚年亲眼目睹祖国风雨飘摇,心灵上遭遇了何等的痛苦。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安维峻忠心为国的感人事迹已经过去一百余年,然而,他的爱国情怀、刚正风骨以及不畏权贵、直言进谏的凛然正气至今是后人学习与借鉴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秦安县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