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赵姓郡望
摘自《文化天水》
天水是赢秦发源之地,也是赵姓族人的郡望之地,历来有“秦赵一家”、“秦兄赵弟”的说法。
赢赵溯源
赢赵渊源于上古时期的东夷族,东夷族的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和少皞金天氏。少皞氏以燕(后演变而成凤凰)为图腾,赢即燕的异字,故少皞氏为赢姓始祖。(图1)在长期发展壮大和迁徙的过程中,东夷族分为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其中鸟夷就是赢姓、赵姓的先祖氏族。伯益是鸟夷部落中著名首领之一。其血缘关系是:少皞一女修一大业一皋陶一伯益。

据《帝王世纪》说:“伯翳(即伯益)为舜主畜多,故赐名赢姓。”即舜帝命他继承了少皞氏担任赢姓部落的首领。《史记·五帝本记·正义》云:“益、伯翳也,秦、赵之祖。”伯益被舜帝赐赢姓后,娶舜帝女儿为妻,生二子,长子名大廉,为鸟俗氏。其后裔费昌曾仕职夏桀,因力阻夏桀勿施暴政,反被夏桀下入大狱,后逃向商国。费昌后裔中衍曾任商帝大戊御,孙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肃省)守土官。中潏有子名蜚廉,其善飞行之术,蜚廉有二子,长子恶来,次子季胜。恶来力大如牛,与父蜚廉同仕商纣。蜚廉见纣王无德,施行虐政,料无好结果,于是找借口走脱隐居于霍太山。恶来身为纣王贴身护卫未能走脱,终在周伐纣时而殉身。据《氏族典·赵姓部考》云:“恶来有一子名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室封邑秦地,逐渐繁衍成日后强大的秦族,仍继承舜帝赐远祖伯益之姓——赢。蜚廉隐居霍太山后生一子名季胜,(恶来之弟)季胜有子名孟增,其人自幼聪明,仕于周成王,被召为内廷近臣。周成王并以居住地名皋狼(今山西陕西交界之河套地区)赐孟增名为“皋狼”。皋狼生子取名衡父,衡父生子取名造父。造父因祖父孟增之功,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被封为御马官。周穆王十分信赖造父,经常与造父同车出游,造父后助穆王平息徐偃王之乱,因功赐赵城(今山西洪赵县),此为赵姓之始。
始建赵国
造父后裔孙叔带曾在周宣王时做官,《史记·赵世家》云:“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周幽王时,叔带遭陷害,被迫去周逃到晋国。晋文侯敬慕叔带才华,任叔带为国卿。至此,叔带始建赵氏于晋国。叔带下传四世至公明,公明生二子,长子共孟,次子赵夙,赵夙生赵衰。赵衰曾助晋文公创立霸业,其子赵盾后任晋国公卿,主宰朝政。这时,赵姓已繁衍成一个人口众多的显贵大族。晋灵公即位后,赵盾家族遭灭族大灾,发生了“赵氏孤儿”的悲剧。后由其孙赵武重振家族,赵武生子赵成,赵成生子赵鞅,即赵简子,任晋国执政。公元前457年,赵简子去世,其子赵襄子继嗣。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加封赵襄子孙籍为赵列侯。赵列侯定都中牟(今河南汤阴地区)正式建立赵国。
出主西戎,世居天水
公元前229年,秦举大兵攻赵,赵国国君幽缪王赵迁派大将李牧、司马尚率兵抵抗。李牧谋略过人,英勇善战,秦将畏惧李牧不敢强攻。于是使用反间计使赵迁杀死李牧,秦将一举攻下赵国国都邯郸,赵幽缪王被俘,流放于河南房陵。众巨拥立赵嘉为代王,建都于代城。邯郸破后,赵姓大宗由此而衰,赵姓人散居各地,以国为姓。公元前222年,秦国进攻赵国代郡,代王赵嘉投降,赵国彻底灭亡。秦王对赵嘉以特别礼遇,并派赵嘉之后赵公辅出主西戎,世居天水。赵公辅在西戎期间,推行怀柔政策,深得民心,并把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当地,使农牧业得到发展。西戎各族人民十分拥戴赵公辅,《氏族典·赵姓部汇考》云:西戎各族人民世代怀念赵公辅,“号日赵王”。至此,天水成为赵氏惟一望族。(图2)

汉代时,被封侯的赵氏后裔就达30余人,其中近一半出自赵公辅的天水宗族中,以营平侯赵充国最为著名。赵充国是赵公辅六世后裔,西汉时人,勤奋好学,能骑善射。38岁时曾率百余人冲破匈奴重重围困救出汉武帝,后又与霍光一起迎立了汉宣帝,因功被封为营平侯。垂暮之年又屯田西北,有利于西北的开发防御,去世后“功德列画未央宫”。
从《天水堂·赵氏族谱》“汉传至宋世系图”看,自一世赵充国至赵景雍传六十七世,其中出了众多的显赫名人、达官贵族。其血脉族人由天水先后迁往长安、襄阳、樊城、洪州,宋时已迁居江南一带。由此可见天水赵氏一脉繁衍传播地域之广。
公元960年,居涿郡的赵氏后裔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政权,建立了宋朝,揭开了赵姓家族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涿郡赵姓也是天水大族的分支。
赵氏宗祠
赵氏宗祠坐落在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三星巷口以西,原祠宇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临街有四柱三开间牌楼一座,入内东、西两侧有勤慎堂,中轴线上为甬道,一院有大殿三间,殿前东、西各有朝房前后两座(图3)。大殿东侧并列偏殿四间,沿大殿两侧北进到二殿,再沿殿侧北进到三院。三院北有后殿三间,院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东侧有偏殿三间并小四合院,称站房院。整个宗祠现存大殿、东西前排朝房和三院、偏院。

前后殿内原祀奉“辅主西戎世居天水”的“赵王”赵公辅和营平侯赵充国像。
既有宗祠,必有祠规,赵氏宗祠制定了十六条祠规,其中有:合族公立正族一名,三大支各立副族一名,立总领一名,立祠差八名。规定任期三年,到期一更换。并定于每年十月初十举行祭祀,祭祀细则十分详尽。并就酒席费用,出入帐目、房屋、处罚等都有规定。
祠堂立有专祀祖文,祀文包括“请神词、预告文、冬至正祭文”等,并在祭祀仪注中详细列举了诸多执事的安排及击鼓鸣钟、排列、叩首、行预告省牲礼、祀祖礼、侑食礼、饮福受胙礼、辞神礼及各礼乐章等。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天水赵姓宗族文化逐步形成,主要有“诫条”、“家约”、“律法”、“祠堂祀祖文”、“祭祀仪注”、“服制辨”及合修族谱等。
中国人有个优秀的文化传统,每个望族大姓都有修族谱的习惯,而在对族谱管理相当的严格性和条理性。以清同治年修谱为例,共印刷50册,编取了50字为次序,每册一个字号,某人领收注于谱,以便凭谱据对。
自造父得赐赵城而有了赵姓,到秦灭赵国后,赵姓分为天水、涿郡两大支。天水赵姓自汉至宋时处于兴盛时期,一直向外发展繁衍。涿郡赵姓得天下建立了宋朝,赵姓成为国姓,居“百家姓”之首。今天,赵姓是中华姓氏家族中的第七位大姓,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成员。“天水,赵之望也。”
姓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十分重要,古人日“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赵出自赢姓,赢为中国最初的八大姓之一,故造父就是赵父。秦赵一家,所以古人在评论秦王朝暴虐速亡时说“卒灭赵氏”,指的正是秦赵同苗的缘故。赵姓有“半部堂”、“琴鹤堂”、“天水堂”等,根据我的考察广东等地的赵姓有不少就出自天水,宗祠亦称“天水堂”。
(赵昌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