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赴街亭,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致使街亭失守,造成了诸葛亮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使最有可能成功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留下了千古遗憾。根据当时的战况,首先派兵固守街亭的决策是正确的。然而,所派战将要一定是能够战败张 ,或者能够抵挡住魏军的将军,马谡不是张 的对手。挡住魏军,待蜀军攻下了上 ,进而合兵迎战张 。街亭守住了,进可直趋关中,威逼长安;退可跨陵边疆,攻守自如。
街亭之战的失败,教训是深刻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诸葛亮为北伐倾注了全部精力与心血,他对街亭战略地位的认识很明确,估价也很高,部署得很周密,就是错用了马谡这个关键性人物。当然,从事实本身来看,失街亭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一是诸葛亮用人失当;二是马谡刚愎自用,“违亮节度”。诸葛亮为什么会重用马谡呢?第一,马谡是刘备、诸葛亮起自荆州的重臣名将,诸葛亮早就器重他。第二,南征时,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意见⑥,七擒七纵孟获,取得了“南人不复反矣”的良好效果,为平定南部立下了赫赫战功,诸葛亮就更器重马谡。第三,马谡“好论军机”,诸葛亮出于偏爱,两人在一起谈论,有时通宵达旦,足见情投意合。基于这些(也还有别的原因),马谡在诸葛亮心目中已是一个很有谋略、能征善战的“人才”,是固守街亭的最佳人选。对诸葛亮来说,一是被马谡通晓战术理论的才能所迷惑,过分的依靠与倚重他的长处而忽视了他缺乏在实战中灵活运用的能力等致命弱点,更没想到马谡会不听他的安排,违背行事。这从马谡临终时对诸葛亮所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殛鲧与禹议,使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襄阳记》)从这段肺腑之言,可见两人亲密之程度。二是诸葛亮派王平、高详、李盛等战将就是加强对街亭的防守,以防万一。没想到马谡也不听王平的多次劝告。三是诸葛亮忽视了马谡之短处。张 是曹魏五大名将之一,马谡根本不是张 的对手。四是诸葛亮忘记了刘备临终所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托。五是诸葛亮没有采纳众臣提出惟有魏延、吴壹可当此任的正确意见,执意派马谡为先锋,委之以驻守街亭的重任,结果招致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坏了大事。痛哉!惜哉!
对于北伐的首次失败,诸葛亮痛定思痛。上疏日:“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⑦于是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诸葛亮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他不但承担了失败的责任,而且把自己的错误公开宣露,以便接受大家的监督,记取教训。诸葛亮检讨得洞中了要害,在这次关键时刻用人上的确犯了一个重之又重的错误,其损失无法弥补。然而,古往今来,像诸葛亮这样知错自咎的大人物并不多见。他在严责自己过失的同时,诸葛亮罚不避亲,将马谡“下狱物故”,挥泪斩谡。对忠实执行军令的王平加封奖励,进位寇将军。在失败面前,对于功过是非,能够分理清明,敢于主动承担领导责任的精神就更难能可贵了。
《三国演义》功不可没,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神化了,好像诸葛亮处处料事如神,计发必准,蜀汉众臣多是以诸葛亮授“锦囊妙计”行事。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政治家、谋略家的诸葛亮,智略过人,但也无法摆脱观念的束缚,同常人一样,也会犯错误,而且会犯很大的错误。正如在固守街亭上错用了一个马谡,使街亭失守,以致北伐的胜利成果毁于一旦,简直说就是断送了刘、关、张、诸葛亮及赵云等将军们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蜀汉基业。身居要职的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至弱对至强,其难度之大,世所罕有。瑕不掩瑜,诸葛亮在错误的自咎上毫不掩饰,严于律己,为后世人做出了榜样。他勇于自责自咎的精神是后世人学习的楷模,更是当代人特别是领导者学习的楷模。
①《三国志·夏候渊传》
②《三国志·魏延传》
③《三国志·卷三明帝纪第三》
④《三国志·诸葛亮传》
⑤《三国志·张 传》
⑥《三国志·诸葛亮传》
⑦《三国志·马谡传》
(选自《略阳川八千年历史人文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