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家乡大约三十岁以上的男人们不论穷富,尊卑,凌晨和晌午都要喝一罐(下一次茶叶称一罐)罐罐茶。随着年龄渐长,才知道罐罐茶也有高低之分。家道小康以上的户,喝中等偏上的新茶,煨茶的燃料是从南山里运出来的木炭,红泥小炉上置一个铜壶,盛茶的是细瓷茶盅。贫穷之家喝的是带梗的粗茶,炉子置一个沙锅,盛茶的是粗瓷小盅。
一九五八年以后粮缺、茶亦缺,和粮食一样茶也实行计划供应。农村每户有一个购物证,除供应针头线脑外,每月每户可供应粗茶一两或二两,我家没有人喝茶,这一,二两茶叶指标就让给三叔砺斋公了。一九六三年的上午,三叔匆忙来家里要购物证,说同队的老钱今晨从上大路供销分店中,买来一两茶叶,叶多梗少没有霉味,老钱还说这次来的茶叶是用茶叶包子装的,是真正的紫阳茶叶包子,不是以前的麻袋包装。三叔问讯后,自然不敢怠慢。晌午时分才拖着沉重脚步,手里捏着买来的二两粗茶。对我俩说今天还算运气不错,虽然等了些时辰,但还是买了真正的紫阳茶。这还靠了公社的高书记。原来等他去时,早晨卖的一些紫阳茶已不到二斤了。供销社的售货员说,这一点要留给公社的干部,要买就买脚地下麻袋里的茶叶,要不买就等下一次进的茶叶。三叔看了看有些人从麻袋里买出的茶叶,梗长叶碎,有一股刺鼻的霉味。心想只等再等两天。转回路上碰见了高书记。凑巧高书记这天心情很好,还主动向三叔嘘寒问暖,并问他从那里回来。三叔说明原委,高书记说你跟我走。我去给你说说请。就这样在高书记鼎力相助下,才买来了这二两茶叶。我听了以后,心中不以为然,顺便冒出了一句不恭话。茶叶又不是粮食,还用费那么大的力气。三叔这天买上了称心的茶叶,又受到书记的礼遇和关照,心情很好。他对我俩说,茶喝惯了也成瘾。每天喝上两罐,可以兴奋神精,消除疲劳。还有止嗽平喘的功效。当时我对茶叶的功效有些犯疑。后来偶阅陆羽的《茶经》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痉、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现代医学也说茶叶中含有茶碱和咖啡因,确实有兴奋中枢神精以及止嗽平喘,利尿抑菌的作用。想到这里,深感自己当时知识浅薄,愧疚当时内心中对三叔的不恭。
去年到杭州大女儿处住了一月时间,正值清明节,街上和景点到处都是介绍龙井明前茶的广告。每两(50克)售价20元至80元不等。所以上中下各买一两。我俩虽说仅有十多年喝茶的历史,由于我俩没有任何其他嗜好,所以子女们外出,总是带一些名茶来让我俩享用。久而久之,我俩只要端上茶杯,轻啜少许就能从色香味形中辨出产地,品名和优劣。可这次买来的明前新茶,用杭州的自来水烧沸的水沏出茶,反复比较难分上下。后来女儿托人从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买来正宗的明前茶几盒,反复品茗依然难分仲伯。请教斜街一位炒茶的师傅,他说茶贵鲜嫩,以清明前后采摘的嫩芽为最佳,以后每月采摘一次,质量则一次不如一次。他说海拔较高,没有工业污染的产地的茶叶最佳,开化的茶叶理论上优于西湖龙井,不过西湖龙井出名,人们一般是慕名而买。炒菜师傅说茶贵新鲜,隔年的茶叶就不值钱,放置两年以上的茶叶,就已经是垃圾饮品了。听了茶师傅的一番忠告,我来整理志奇她们的柜橱,储存两年以上的茶叶就有六、七盒,一些和岷县的当归放在一起,另一些和大料、花椒、硷面、苏打粉相拌。杭州终年湿潮。这些茶叶尽管包装考究,但已色灰味霉,只好全部送进垃圾桶内。
我是一个比较传统,尚崇精俭之人。想着想着不由自主的悲怆起来。三叔在世时,把一、二两粗茶视为尤物,高书记让他买了二两梗少叶多的茶,他经常惦记其恩德。如今我把好几斤上等名茶视着敝履,毫不犹豫的送进垃圾桶内。心想三叔那年头的穷愁潦倒,缺衣少食,连一两像样的茶叶临终时也没喝上,不禁唏嘘不已,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