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天水>>正文 |
滩歌古镇:在现代文明里的身影 |
(2005-12-5 11:02:10)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天水日报 漆子杨 杨建全 聂中民 打印本页 |
|
|
我们根据政和六年扩建京城并仿杭州城修筑皇宫万岁山的史料推断,宣德楼、集英殿大概属后期建筑的“人心工程”。这个形象工程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北宋汴京座北朝南,由处于同一中轴线的外城、里城、皇城构成。宣德楼(宣德门)系皇城正门,也是京都标志性建筑。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从宣德楼向南到里城的朱雀门,是一座约阔为二百余步的宫廷广场,中央官署分列两旁,建筑特别壮美,被称为京部的“御街”。入宣德楼正门,是宫城内最大最高,可容纳数万人的大庆殿,其西为集英殿。集英殿始建于赵匡胤初年,原名广政殿,1032年更名为集英殿,宋徽宗政和五年又改名右文殿,是皇帝策试进士和每年举行春秋大宴的场所。 据石刻记述,修建的诏书于政和八年八月下达熙河兰会路之巩州(今陇西),各级官员多次汇集青竹平(今滩歌清水平)筹划勘察,丝毫不敢懈怠。农历九月初二开工,十二月二十一日毕工,共109天,采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余根。开工的这一天,正是宋徽宗在皇宫明堂举行大飨礼的所谓良辰吉日。过去滩歌地区的冬天非常寒冷,农历十月“已是悬崖百丈冰”,南河也已封冻,木料可以沿冰道顺利运达渭河,待次年春天渭河解冻时再筏运到京城。 碑文系巩州通判魏润博所作,书刻圆润洒脱自如,体势苍劲挺拔,可以说代表了宋代书法和石刻的最高成就,是宋文化精细成熟的艺术折射。清代金石学家武都学者邢澍《长兴县志》记述,刘焘,浙江长兴人,苏轼弟子,“善书法,笔势遒劲”,深受黄庭坚的赏识。可以断定,碑文当系熙河路属官刘焘所书,刊刻时间最早也应在1119年农历三四月间冰雪融化的时节。清代朴学大师钱大听曾在《金石文跋尾》中对邢澍感叹说:甘肃很少有宋代石刻。足见圈子阖石碑的弥足珍贵。碑文中的张孝纯系熙河兰会路(治所在今临洮)转运使,徐州人氏,1123年任河东安抚使、太原知府,1125年金兵攻打太原,最高长官童贯临阵逃离,张孝纯带领军民矢志坚守,金将多次招降未果,次年城破被俘,卒于故里。属官中的范直方,系北宋名将范仲淹曾孙,曾任刑部员外郎。 碑刻的次行有一段小字,所记漆得常其人,古文献失录。其中“围圆三十三里各有界”,出自《诗经·周颂·噫嘻》“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三十三里,谓视野所及的最远地方。由此推断,当时太皇山及青竹平整个草场都属漆得常私人所有。据滩歌小学漆荣老师说:今滩歌镇漆家庄家公殿(庙)所供祖先神主画案,有一武将,两卒待立左右。漆家族人一直把他当先祖漆元帅敬奉,传说清水坪是漆元帅当年的放马滩。据当地人讲,“漆元帅”卒后埋葬在滩歌漆家泉,墓冢毁于上世纪70年代。 2002年国庆期间,笔者走访了滩歌镇李恒老师,他从漆元帅墓地拣到一页浮雕瓦当。浮雕形式以面为主,上有两人,右为男性,左手高举,右手置于左肘之下,右腿外扬,翩跹起舞,造型生动和谐而富有弹性。左为女乐伎,长服,似乎怀抱乐器正在演奏,体态修长,仪容端庄,装束严严实实,具有宋代理学干预之下造型艺术的典型风格。如果这页瓦当确实出自漆元帅墓地,那“漆元帅”应是北宋晚期或南宋人,这一时间与圈子阖石刻时间相吻合。 圈子阖石刻在当地享有神圣的地位,人们传说只要能把石碑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石刻上方的双扇石门就会自动打开,跑出一对戴着银铃铛的金骡驹。由于石刻有5个字完全脱落不能识读,所以金骡驹至今还没有人能牵走。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养马思想对本土文化从心理到物质的浸染,在当地人心目中,马和石碑就是财富与文化的象征。另外,从石刻书法风格看,小字与正文非一人一时所书,书刻水平远不及正文精湛,而且马马虎虎将“场”错成了“伤”,说明补刻者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至少读过《诗经》,但文化程度不高。我们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关注石刻的价值,予以适当保护。 |
|
|
|
|
|
|
|
|
|
|
|
|
|
|
|
|
相 关 新 闻 |
|
相 关 专 题 |
|
|
|
新 闻 评 论 |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