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春草绿。3月的张家川县山峁沟壑,到处车来人往,培育点点新绿。全县新一年的退耕还林补植补栽和植树造林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3月26日,笔者走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关乡,真真切切的感受这里的造绿氛围。

我们的目的地是马关乡黄花村的一座山卯上,这座山峰的海拔达1800多米,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山峦,以及掩映其间的村落。随着马关乡乡长李煜的指点,笔者发现周围不少地方还能看到梯田的痕迹,不过现在上面栽种的不再是粮食作物,而是一棵棵的小树苗。翠绿已经取代土黄,成为山上田间的主色调。

“这是我家的退耕地,一共5亩多。你看,这是杨槐,这是侧柏,都是容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再过几年就能长成林子了。”在自家的地里,40多岁的杨军平告诉记者,原来地里种的是小麦、洋芋,一亩地收成最好的时候能收300斤,遇到干旱少雨的气候,只能是“春种一袋子、秋收一帽子”。
在一旁栽树的妻子掰着手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她家退耕还林5亩,每亩地国家平均每年补助300元,并且连续补助5年。现在,她家每年就光退耕还林钱就领1500元,加之她们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可以打打工、干干其它活,全家一年收入达到两三万元里,日子越过越红火。退耕还林真是山绿民富的好政策啊,我们农民打心眼里欢迎!”

马关乡党委书记苏永平告诉笔者,今年,乡上为了切实将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实事办好,及早宣传动员,抢抓有利时机,提前科学规划,严格苗木标准,合理整地栽植,全力为退耕还林创造条件,积极投身到退耕还林工作中,确保栽一棵活一棵,进一步为建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文明张家川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前些年只会种粮食,一年忙到头,也只能维持个温饱。核桃可是‘致富果’呀!四五年时间就能结果,产量不低,回报也不小。进入盛果期的核桃,每亩收益能达到4000多元呢。”龙山镇西们村村民马志明笑呵呵的说道。
“几年前这周围大部分还是黄土色,退耕还林后,现在已经开始变绿了。”在张川镇查湾的一座山峰上,查湾村民马连生欣喜地告诉记者。
“退耕还林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复杂工作,只有把山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把林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突出发展特色林业,做大做强林果产业,才能为广大山区农民提供广阔的致富空间,让群众从中实实在在的受益。”县林业局局长张树增深有感触地说。
依靠退耕还林,农民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退耕还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

据悉,今年张家川县将投资326.2万元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其中投资30万元完成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1000亩,投资63.2万元完成造林补贴试点3000亩,投资126万元完成人工造林4200亩,公路绿化28.2公里,投资35万元完成天保工程封山育林5000亩,投资72万元完成森林抚育6000亩;完成退耕还林10000亩,涉及全县13乡镇、92个村、4236户;筹资200万元,绿化大阳下李村—龙山南街村、张川上磨—恭门付川二级公路主干道23.5公里;在张家川镇背武村、木河乡上渠村新建核桃基地2000亩,在马河村建设高标准优质大樱桃设施栽培示范园;投资32万元修建马鹿林场五星梁砖混结构180平米管护站1座,投资35万元建设关山森林派出所规范化办案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