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今年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城乡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张家川”活动,努力将张家川打造成“生态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城市形象靓丽、村容村貌整洁”的陇上民族特色城。张家川县的255个行政村都坚持“产业富村、基础强村、文明兴村、民主理村”的发展理念,农村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富民产业齐头并进,基层民主和谐推进,一个个美丽乡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代表。从即日起,张家川县新闻中心开设“寻找最美乡村”专栏,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和事例、举措和成绩,展现田园风光背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寻找最美乡村之三
【美丽乡村】蔬菜大棚鼓起农民钱袋子
——川王乡铁洼村设施蔬菜大棚建设侧记

11月13日,迎着初冬的雾霭,笔者来到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铁洼村蔬菜产业示范园区,排列整齐的高标准蔬菜大棚,成为这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走进蔬菜大棚,一股热浪迎面扑来,会让人全然忘记这是在冬天。马尔吉正在棚内忙活。“这些航天3号和航天5号辣椒是我今年最后一棚即将出售的辣椒。”他笑着说道,“这是个冬暖棚,不怕辣椒受冻,一直压到现在出售,就是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我们普通棚的辣椒入冬之前已经每公斤1.5元批发了,尔吉的这棚辣椒批发价每公斤2.3元不成问题。”一位菜农附声说道。

(“铁洼红”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
陪同采访的铁洼村书记海耀福就拿马尔吉的情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育有11个普通蔬菜大棚和一个冬暖棚,每个普通棚占地0.4亩,每个大棚按标准栽2400株辣椒,每株平均产1.5公斤青椒,按今年的批发价每公斤1.5元来算,他这一个棚能净赚近5000元,他家的11个普通棚就能赚近6万元,加上这一个冬暖棚,除过成本每年纯收入7、8万元没有一点问题。
“现在村民种植蔬菜大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规模也有了,但是产量还不高,主要原因是菜农缺技术、少经验,为此我们乡上每年都组织菜农轮流出去参观考察学习。”
“去外面学习你认为有效果吗?”
“那效果可大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去年在山东潍坊、寿光等地考察学习是我这辈子走的最远的地方,也是我平生触动最大的一次,人家的蔬菜种植规模、技术、理念等真是没办法描述……”这位健谈的老人聊起外出学习意犹未尽。

(村民马尔吉出售辣椒的账单)
川王乡党委书记毕维俊说,川王乡发展蔬菜产业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一是交通便利,二是光照充足,三是水源丰富。2010年,政府鼓励铁洼村村支书海耀福和几名群众一起,流转了本村23亩川地,试种了42座蔬菜大棚,当年就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2012年铁洼、小河、冯家、海湾四村蔬菜大棚已经发展至共1072座。今年年初在县农业局经作战技术人员的全力指导和手把手的培训下,又新建标准钢架蔬菜塑料大棚(无立柱)625座,现在总占地面积约1500亩,其中可灌溉面积约900亩。

“现在这么大的规模,销售情况怎么样,会不会滞销?”这是一直萦绕在记者心头的一个问题。
“这几年的销售情况一直较好,其中一大部分销往外地,每年销往天水、平凉、宝鸡等地的各类蔬菜就占总份额的30﹪,今年还一次性打包销往东莞40多吨各类蔬菜,一部分会销往建明味业公司,剩下的一小部分附近的几个乡镇居民生活用菜就‘消化’了。” 海耀福说,“现在我们也正在筹建农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也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已经提交了注册了‘铁洼红’这个蔬菜商标品牌的所有资料,正在等待批发。”说着拿出了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给铁洼村“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的回复函。
当谈到未来的发展时,村支书海耀福自信地说:“刚刚闭幕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细细读来,我感觉国家近年来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是只增不减。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勤劳吃苦、用心种植,相信这些设施蔬菜大棚一定会使我们村民的致富门越来越宽,日子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