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化解心结
——记麦积区麦积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员赵世龙

11月11日上午9时,来到麦积区麦积镇司法所采访赵世龙时,他正在调解室里为后川村一对年轻的夫妇调解离婚纠纷。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为双方进行调解。经赵世龙这次调解,此前一直为退还彩礼数额争执不休的二人,终于达成了协议,平和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调解离婚纠纷时,赵世龙的手机不时地响起。从交谈中能够听得出,是另一起等待他调解的矛盾纠纷双方在催促他。
麦积镇位于景区,外来人口多,情况复杂,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征地、搬迁等工作中矛盾纠纷频发。一个调解刚结束立即赶往另一个纠纷现场去调解,这样的场景在赵世龙的日常工作中时常会出现。

记者跟随赵世龙一起驱车来到麦积镇红崖村,村民阮赵拜早已等在家门口。
在红崖村整村硬化道路时,阮赵拜因道路拓宽需要拆除自家门前菜园的土坯围墙而拒绝硬化门前的30米小巷道,虽经村委会两次上门做工作,但阮赵拜均未同意,村委会只得放弃硬化这30米巷道。今年10月,红崖村小巷道硬化工程结算完毕时,阮赵拜却以村委会不作为为由去镇政府上访,要求硬化家门前的30米小巷道。麦积镇信访办接待后,镇司法所主动介入,赵世龙于11月9日去红崖村村委会调查了解到基本情况,在取得村委会和阮赵拜的同意后,约好11月11日上门调解。经过两个小时的调解,最终阮赵拜和村委会达成协议,由村委会提供硬化30米巷道需要的所有材料和机械设备,阮赵拜负责组织受益村民义务酬劳,共同完成巷道硬化。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后,阮赵拜对记者说:“调解的结果我非常满意,公正合理,给我们帮了大忙。”
“有些调解还要符合农村的风俗习惯,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法。在基层工作时间久了,调解矛盾时也是带着对基层的感情,没完没了地跑腿,一遍一遍地上门,把当事人最后感化了,这就是最有效的办法。”赵世龙说。

多年一直工作在基层的赵世龙深知村民们的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强,所以他走过的地方,调解现场都成了普法宣传的阵地。
今年的“6·20”暴雨使得麦积村村民魏具生家房屋的地基塌陷。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闹访,赵世龙知道此时讲再多的大道理当事人也听不进去。他组织了一些村民,一头扎进魏具生家中开展抢险救灾,对魏具生的家人嘘寒问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为魏具生家挽回经济损失60多万元,用真情彻底化解了当事人心中的怨气。

“老百姓家里受灾了他肯定要上访,要找政府,这都情有可原。在这个时候,多帮他一把,让他感觉到温暖,怨气消了,自然就好了。作为党员,作为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发挥作用把矛盾化解了,也就把自己跑的腿、受得气和累都抵消了。”
做人民调解员之前,赵世龙是乡镇上一名计生医生。学医学专业的他认为,治病和调解矛盾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他说:“矛盾调解就像是大夫给病人看病,先要追根溯源‘剖’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治’顽疾。有的事情经过努力最终还是调解不成,就得引导当事人走向法律诉讼的渠道。目的只有一个,最终要把‘病’看好,把矛盾化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