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召开张家川马家塬出土文物抢救性
保护技术评审会和实验室考古专家座谈会
3月18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所召开张家川马家塬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技术评审会和实验室考古专家座谈会。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主任信立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杨小林、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李化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龚德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上海博物馆技术保护部廉海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等20多位专家,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和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博物馆处负责同志,天水市文物局、张家川县文物局代表参加了会议。
在上午召开的张家川马家塬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技术评审会上,与会专家听取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组关于马家塬M1-M3出土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场观摩了已修复的部分文物,并进行了技术评审。经过充分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家塬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严格遵循了原定技术路线,工作程序规范,技术手段可靠,保护效果理想;在保护修复工作中,开展了文物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考古信息;将实验室考古与保护修复有机结合,提高了保护工作的科技水平;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与会专家就进一步完善保护修复技术和措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下午召开的张家川马家塬出土文物实验室考古专家座谈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晓娟代表项目组汇报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棺柩室内清理的阶段性进展情况。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并现场观看了室内清理工作情况,认为项目组采取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实验室考古清理、材质与工艺分析、保护修复处理有机结合,初步揭示了棺内墓主、装饰品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装饰品的排列组合关系,并进行了详细记录,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考古信息。与会专家还就棺柩研究、保存、陈列展示等工作提出了建议。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要求必须完成剩余78件文物的修复,按合同及时返还张家川县博物馆。
座谈会上,马玉萍副局长指出,此次会议集聚了考古和科技保护方面的专家,给项目组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指导意见。希望项目组尽快拿出后续工作方案,充分考虑考古、保护、利用三个方面的因素,增强可操作性,既要满足考古研究与探索工作的需求,也要注重文物的保护,特别是在室内清理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监测控制,避免文物受损。在文物展示方面,也要提出更加清晰的意见和方案,以完整的资料体系来展示文物及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成果。
2007年6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博物馆共同编制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文物文物保护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于同年9月开始保护和修复工作,共保护修复嵌金银铁器和其他文物200余件(组),还原了相关文物的真实面貌。同时,出土棺柩的室内清理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此次早期秦文化考古与研究项目的合作,相关单位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在开拓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同时也壮大了文物保护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