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的武山,生机勃发,嫩柳拂堤。武山县咀头乡的村民们正忙着为开春后的药材生产做准备。
正在地里忙着施肥的六旬老汉马顺保说:“去冬今春,干旱少雨,药材无法栽植,趁干旱时节先把地平整好,只要天一下雨,马上就可以栽植,现在不做好准备,脱节一环,就要影响种植计划和效益。”新泉村村民马永吉高兴地说,去年他家种植的1亩药材,收入3万多元。今年他又承包了2亩地,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地处武山县浅中山半干旱区的咀头乡,群众俗称“牛膝盖”地区,是最干旱、最没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群众生活困难。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扩大中药材、全膜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去年,全乡共种植各类中药材3000多亩,年产量240万公斤,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使1200余户农户受益。
新泉村主任马四子对说:“他多年经营药材生意,今年是最好的一年。开春以来,他收购党参苗8吨,主要销往四川、山东、西藏、云南等地。”
“做梦都没想到种药材能收入10万多元。”正在贮藏窖里搬运党参苗的白湾村村民管文海高兴地说。管文海去年种植药材5亩多,窖中贮藏党参苗1000多公斤,预计栽植10余亩。正在收购药材的马四子在一边插话说:“药材是我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发展养殖,也是我家的顶梁柱。”说话间他指着自家的养殖场,谈起了养猪致富经。“去年2月份,马四子投资30余万元建起了12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目前存栏母猪40头,去年出栏育肥猪140头,收入达26万多元。”

“今天,我收购了党参苗10吨,每公斤50元,这里的药材苗茁壮,品种好,在我们那里栽植容易成活”正在城咀公路收购党参苗的四川省南部县南隆镇的客商谢天刚高兴地说。谢天刚在甘肃做药材生意20多年,群众对他非常信任,同时,他把咀头乡药材种植技术好的村民马强强和马军太,以每天200元的工价,推荐给四川南隆镇药材种植户进行药材种植指导,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咀头乡扩大种植区域,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在主打“库洞黄芪”“新泉党参”两副牌时,又大面积栽培柴胡、党参、黄芪等4个品种,在白湾、库洞、吴山、新泉、裴窑五村建成了药材生产基地3000余亩,有效带动了全乡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全面推广中药材种植,咀头乡从62名干部中抽调了8名业务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为了全面提升中药材生产的科技含量,乡上邀请了县农业局、科技局、蔬菜局等部门的10多名高级农艺师和科技特派员,深入开展了包面积落实、包技术培训、包田间管理、包推广种植的“四包”责任制,全程从种植品种布局、测土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开展技术指导,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800人次,提高了中药材种植的科技含量,全面调动和激发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这一技术试验的创新,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