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2013年7月6日将迎来60周年华诞。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全国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建县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张家川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60年风雨历程,60年沧桑巨变。为了充分展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60年来的新发展、新变化,从即日起特推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热烈庆祝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之九十四
人勤春来早
——张家川县备耕春耕生产见闻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生产又拉开了序幕。春耕备耕生产关系到全年农业的布局和收成,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春耕备耕积极性。

初春时节,行走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广袤的原野上,只见一片片麦田绿意初绽,往地里拉送粪肥的农民络绎不绝;田间地头,广大群众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趁着墒情正抓紧覆膜;果园里,农民也忙着剪枝、覆膜,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一派春意盎然的繁忙景象;在张家川县农资市场,购买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全县上下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如火如荼的备耕春耕景象。

据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我们早着手、早准备,春节一过,就开始忙活了,为的就是今年有个好收成。”今年,县上围绕 “三区三园五带”建设的发展思路,围绕农民重点增收计划,全力开展春耕备耕农资供应和技术服务,全县春耕备耕生产工作有序全面展开。积极实施旱作农业项目,抓好王家梁万亩高标准农田后续建设管理,在中西部推广种植全膜覆土穴播小麦8万亩,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万亩。县上按照集中连片办大点、建亮点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建设县级全膜玉米示范点5个:在胡川乡祁沟流域的仓下、潘峪、刘塬、祁沟4村,集中连片示范面积5000亩;在大阳乡后沟流域的汪洋、豁岘、刘沟、阳沟4村,集中连片示范面积5000亩;在大阳乡下李—疙瘩川片带涉及大阳乡下李、大阳、小阳、刘山、太原、闫庄、阳湾、河李和龙山镇西沟、连柯等10村,集中连片示范面积5000亩;在龙山镇马河—郑家片带的马河、榆树、四方、韩川、西川、汪堡、西门、北街、北河、马黑曼、郑家等11村,集中连片示范面积5000亩;在木河沟片带的木河乡下庞、店子、庄河、李沟和龙山镇芦塬、官泉等6村,集中连片示范面积5000亩。同时还按照“沿川、沿路、沿河”和“一城两镇三流域”的区域布局,在川王、龙山、连五、马关4乡镇12村建设规模蔬菜基地1万亩。在张川、恭门两镇8村公路沿线发展高原夏菜示范基地5000亩。在石峡灌区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新建蔬菜基地1000亩、塑料大棚2000栋,建成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基地30座30亩,年内种植蔬菜8万亩。在中东部和西部高山地区种植优质马铃薯10万亩,在东部乡镇种植中药材1万亩。

一年之计在于春。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已调进贮备各类化肥2.03万吨,农药36.4吨,地膜300吨,玉米杂交种9.2万公斤,胡麻良种6万公斤,优质马铃薯312万公斤,农机具100台(套)。已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8期、科技讲座63场(次),培训农民12000余人(次),散发各类科技宣传资料18200多份。
初春的张家川大地上,阳光暖和,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春耕备耕生产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