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话发展
---张家川县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视察全县重点工作纪实之二(农业篇)

金秋时节,阿阳大地层林尽染,景色如画。10月14日,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组织53名离退休县级老干部先后来到大阳乡、龙山镇、恭门镇、县城城区就今年全县重点工作进行视察。县委书记刘长江,县委副书记、县长马中奇,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牛永祯,县委常委马利民,县人大副主任王九仲及县委办、政府办、老干局的负责同志陪同视察。

每到一处,老干部们不顾年老体弱,认真听取项目建设情况汇报,仔细查看各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真切感受到了近年来我县在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结构调整、项目争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老干部们一路欣喜万分,信心倍增,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纷纷表示将更加坚定信心,为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光发热。张家川县人民政府网将推出项目篇、农业篇、工业篇、社会事业篇、党建和民生篇,对老干部视察工作进行全程报道,以飨读者。
农业结构调整效益凸现

大阳乡大阳村蔬菜基地,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的铺设网架,花卉大棚里橡皮树满目葱绿:桂花含苞待放、佛手交相辉映、盆景妙趣横生、铁树熠熠生辉。一些喜爱花卉的离退休老干部与主人亲切的拉起了花卉的养殖方法。当得知这个大棚刚刚建起就收入2万多元,老干部各个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今年,全县按照“川区抓蔬菜、浅山抓玉米、山区抓洋芋、高山抓药材、东部抓大麻、西部抓果品”的思路,依托“一区”(以石硖灌区为主的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园”(蔬菜产业示范园、畜牧产业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交易园),“五带”(以苹果、洋芋、玉米、大麻、中药材种植为主的五个片带)的全县农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完成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12.28万亩,占下达任务12万亩的102.3%,顺利通过省上验收。种植优质中药材、大麻等经济作物8.3万亩。在张川、龙山等7乡镇14村累计建造塑料大棚1900亩3633栋,农业发展效益显著提升。全力压缩东部地区、中部浅山区和西部干旱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全县共完成冬油菜播种5.5万亩,冬小麦播种18万亩,其中全膜覆土穴播小麦5000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6%。

围绕建设“肉牛大县”,努力发展壮大草食畜牧业。全力开展畜牧产业园规划设计,打造畜牧业发展平台。坚持草畜并举,以草定畜的方针,完成人工种草10.04万亩,结合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种植饲料玉米和甜玉米5000亩。大力开展玉米秸秆青贮工作,新建青贮池5万立方米,青贮饲草6148吨,打捆562.5吨。深入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新建各类养殖小区7个,新建养殖场12个。大力扶持畜产品龙头企业,累计建成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止9月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05.58万头(匹、只),出栏各类畜禽43.41万头(匹、只),我县获得了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先进县称号。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新修梯田2.23万亩,占任务的70.3%。整合项目资金,启动实施了南山梁万亩苹果基地灌溉工程、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业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连五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刘堡梁安全饮水、北河堤防等水利工程进展顺利,东峡水库、石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白沙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推进,清水河流域梁山梁、木河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列入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目前已开挖853口,浇注824口,建成723口,分别占任务的85.3%,82.4%,72.3%。完成德援项目造林补植补造2万亩,组织全县机关单位职工栽植行道树22公里1.1万株。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扶贫片带开发,投资759万元,实施了张棉乡石峡水库库区畜牧产业扶贫开发和刘堡乡东山梁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有序开展灾后重建移民搬迁扶贫项目的各项筹备工作,平安等乡镇498户群众易地安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坚持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木河乡下庞村等5个村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投入200多万元,培训务工人员,提升了“伊香拉面师”等民族特色劳务品牌效益,劳务输转和收入再创新高,共输转劳动力6.34万人(次), 创劳务收入4.52亿元。同时,坚持以试点为先导,认真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采取“一折统、一册明”形式,及时足额发放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较好调动和保护。

到达张川镇畜牧园区已经是下午6:30分,但老干部们不顾年高体困,依然兴致勃勃的参观畜牧园区建设。一位老干部介绍说,在县上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他的亲戚今年养了15头牛,今年又产了8只牛犊,年收入少说也有五六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