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清水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天波
(2010年10月18日)

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全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千方百计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全县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取得了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胜利。
到2009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8.01亿元,较2006年增长77.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08万元,较2006年增长1.6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较2006年增长95.8%;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较2006年增长3.95倍;大口径财政收入7100万元,较2006年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304元,较2006年增长4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50元,较2006年增长49.3%。全县经济总量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的排序由2004年的66位上升到2008年的52位,前移14个位次,GDP年均增速达12.4%。2006年省统计学会对全省县域经济指标的分析资料中,我县经济增长速度居全省86个县市区第26位,天水市第三位。2007年,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增长幅度跃居全市第一。2008年,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一,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项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二。今年至9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563.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9%;大口径财政收入8500万元,同比增长80.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798万元,同比增长3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234万元,同比增长20.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1997.17元,同比增长18.07%。

一、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商贸旅游业稳步发展
1、工业经济运行良好。至2009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6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5076万元,较2006年9053万元增长177%。工业园区建设进展良好,以建材为主的小泉工业园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上邽工业园区、以酒饮食品为主的东关工业园区、以矿产品开发加工为主的新城工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园区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入园企业达到51户。2009年,将上邽乡镇企业示范区调整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经省工信委批准,成为我省第一批6个县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之一。目前,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建设全面起步实施。积极实施“1510”工程,轩辕纸业、鑫烨化工、天水伟业、天赐实业、甘草水泥清水粉磨站等一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投资5000万元的年产5万吨矿泉水开发项目动工建设,天河酒业、鑫烨化工、鑫昌热力等骨干企业逐步壮大,至2009年底骨干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6.5%,其中轩辕纸业、鑫烨化工进入全市“10强50户”企业。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年产5万吨矿泉水项目开工建设。狠抓节能减排,工业企业万元GDP能耗每年下降了4.5%左右,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固废排放量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商贸流通日益繁荣。以县城农商贸综合市场为龙头,以乡镇专业市场为骨干,以村级农家店为基础的城乡市场网络初步形成。2006年以来,先后建成农商贸综合市场、西关什字商贸城、西关农贸市场、杨家林综合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土门金三角市场、王河商业一条街等城乡各类市场19处,建筑面积13.26万平方米,总投资1.28亿元。先后实施了“退市还路”、生猪无害化处理、“万村千乡”农家店建设、“家电下乡”等商业项目21项,到位资金502.3万元,建设“退市还路”市场工程2处,改造农家店115户。销售家电下乡产品7555台,发放家电下乡补助资金150.7万元。
3、旅游产业逐步壮大。高举轩辕文化旗帜,大力推进旅游富县战略,完成了《清水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6个重点景区规划。投资2亿元对温泉旅游景区进行了建设和改造,温泉游客接待中心正在建设,接待水平显著提升。完成了赵充国陵园改扩建,新建小华山旅游度假村,新建、改造了花石崖、小华山、石洞山等主要景点道路,发展“农家乐”旅游5户,编排的大型舞蹈轩辕鼓多次在市县演出,《我家清水门前流》和《来日方长》两首县歌唱响清水大地。2009年接待游客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88万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1.3倍和2.1倍。
二、农业产业化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把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全县的重点来抓。紧紧围绕“走产业路、念畜禽经、打果品牌、发劳务财、建科技园、富全县民”的思路,以建设核桃大县、肉牛大县、土鸡大县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实施六大增收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中部率先、南部开发、西部崛起、北部提升、东部培育”五大区域布局开发,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积极引进、试验、推广微灌节灌、半夏设施栽培、全膜覆盖旱作农业、机耕微耕、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狠抓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粮食生产,全县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65万亩左右,良种覆盖率达到98%,粮食总产量从2006年的1.019亿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1.459亿公斤。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36.18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10.8 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12万亩。
2、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制定了“6551”农业产业化近期目标,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实施了“6431”工程。全力抓好核桃大县建设,共建设干鲜果基地29.61万亩,其中核桃18.25万亩,苹果9.16万亩,全县干鲜果基地面积累计达到41.6万亩,陇东、草川已建成核桃乡,郭川已建成苹果乡。狠抓以黄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发展,积极推进肉牛产业大县建设,至目前,全县畜禽饲养量达302.6万头(匹、只),其中黄牛饲养量达17.03万头,分别较2006年底增长91.7%和52.1%。出栏各类商品畜禽121.16万头(匹、只),建成各类养殖小区74个,新发展规模养殖场159个,养殖专业村101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2962户。先后建成了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养殖示范园区、苏屲千头肉牛养殖示范园区等一大批产业示范基地。2007 年实施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永清镇魏家塬千亩生态档案有机苹果示范园建设。蔬菜产业快速发展,高标准建设了高原夏菜示范种植基地,至目前,芦笋发展到5000亩、架豆王1300亩、甜玉米9180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5.37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8.1万亩。
3、龙头企业长足发展。2006年以来,先后建成秦源牧业、银河淀粉、天润菊香、磐石中药材、太阳良种猪场、明飞清真肉食制品厂、鑫淼农畜产品开发公司肉鸡加工厂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个,实现了农牧加工企业零的突破。积极推广公司+农户的农业经济协作组织,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农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
4、农业品牌优势逐步凸显。清水半夏、大白菜、马铃薯通过了农业部产品、产地无公害认证,线麻子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证。清水粉壳蛋、清水放养鸡在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产地认证的基础上,又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检测,即将通过认证,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清水肉牛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双认证。
5、农业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实施了水清梁、丰望梁、云山梁、大陆梁等流域综合治理,以机修为主,建成优质梯田8.1万亩,贾川、丰望、土门已建成梯田化乡。建成远门、金集、王店等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15处,其中单村供水工程13处,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3处,解决了14乡镇86个行政村8.1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贾川、郭川、金集、远门、土门、松树、王河7乡镇实现了自来水化。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新建自流渠1条3860米,维修加固渠道4条3820米。累计建成管、喷、滴灌工程4处,发展节灌面积5300亩,新修、加固堤防22.24公里,建成王磨水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十一五”电气化县通过省级验收。全县累计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户13000户,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循环链。2006年启动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累计投资266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2.94万亩,项目区农业产品优质率达到80%以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被省农综办评为优秀项目县。
6、林业生态建设蓬勃发展。全面完成了64.23万亩的集体林权改革,我县已被列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强县之一。历年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进行补植补造,积极实施了中德财政合作生态造林项目,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13433亩,封山育林37518亩,经济林3541.5亩。实施了北山绿化工程,造林1.72万亩。实施了凯迪生物质能源项目,完成林地流转20.2万亩,造林1.2万亩。今年县财政自筹资金,实施了小泉峡绿色长廊工程,栽植各类苗木66.85万株,造林4000亩。完成公路行道树绿化707.2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的25.02%提高到目前的30.9%。
7、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以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25村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其中省级示范村1个、市级示范村10个、县级推进村14个。新农村产业建设效果明显,以苹果为主的村人均拥有果园2亩以上,以养殖业为主的村规模养殖户达到60%以上。黄门王店、红堡蔡湾、永清苏屲、远门单魏等11个省、市级示范村完成“八通六有”要求,82个市级推进村基本完成了“六通四有”要求,全县175个自然村实施了巷道硬化工程,硬化村内巷道126万平方米。结合易地搬迁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搬迁新建村庄31个,统规统建村庄57个,新修房屋16611间。积极开展了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庄绿化、房屋粉刷、“三清五改”等工作,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劳务产业快速发展。将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不断健全工作机构和服务网络,加强劳务信息服务和劳务技能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2006年以来,历年输转劳务人员在5万人次以上,累计实现劳务收入 9.92亿元。
9、扶贫开发成果喜人。2006年以来,积极实施连片开发和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共争取扶贫项目资金6866.75万元,在49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在12个贫困村实施了“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国家级试点项目,扶贫项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帮扶单位共为重点乡村协调、捐送各类帮扶资金2545.13万元,其中落实帮扶项目资金1484.66万元,无偿捐资708.75万元,捐送物资折价351.72万元。全县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8.56万人减少到2009年底的6.73万人,贫困面由29.4%下降到22.7%。
三、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基础条件极大改善
1、城市建设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建设天水市生态旅游“后花园”和最佳宜居环境城市的目标,坚持“道路搭骨架,土地换资金,开发促建设”的经营城市理念,按照“东扩西延北拓、打造精品山水县城”的思路,全力推促城市建设。一是严格执行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清水县第二轮县城总体规划》、《清水县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清水县新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1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清水县东部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清水县牛头河十里风情线景观设计方案》。今年9月,又启动了县城二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健全完善的规划体系。二是狠抓基础建设。通过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城市建设用地新增953.67亩,建成区面积扩大30%,达到5.3平方公里,今年又启动了东部新城区建设,新增储备用地1400多亩,县城区人口增至4.3万人。多渠道筹资1.8亿元,拓宽改造了北环路、充国北路、充国陵园路、永清路、西华路、泰山路,新修轩辕大道、红崖路、草川路、中山北路、广场西路、南环路、13号路,新修道路总长12.81公里,铺油面积21.93万平方米,新建、改造牛头河大桥、红崖观大桥等桥梁10座,硬化城区小巷道52条3.81万平方米,“五横九纵”的城区道路骨架体系初步形成。相继建成了轩辕广场、新体育场、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市政工程,充国广场动工建设。高标准实施了城区电网改造,累计投资达2760万元,建成10千伏线路73公里,增容1.8万伏安,受益人口达6万多人。于去年10月份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812万元的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目前完成管道安装、土建主体工程和城区部分管道并网,10月底将竣工投入使用。三是依法依规实施旧城拆迁改造,先后实施拆迁15个片区826户,拆除各类房屋6151间,拆迁总面积79963平方米,拆迁补偿2197.34万元。四是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建成滨河铭苑、中山华庭、西江新城、御景俪苑等小区商品房4420套、42万平方米,在建商品房2100套22.8万平方米,全县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五是全力打造山水县城。认真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在城区栽植行道树及各类花木25万株,种植草坪2.8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63盏,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绿化景观。今年又启动实施了牛头河风情线建设,牛头河城区段水力自控翻板坝已完成4级主体工程并实现蓄水,建成水冲式公厕7座,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城市特色逐步凸显。
2、交通建设全面推进。坚持铁路、通乡油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旅游路和产业路建设“六路齐抓”。2006年以来,全县共开工各类交通建设项目155项,总里程达917.5公里,总投资2.16亿元。天平铁路和庄天二级公路清水段全面开工建设,完成天平铁路清水段拆迁228户,已调查征收征用土地3229.8亩,为被征地村和农户兑现资金7800万元;完成庄天二级公路清水段拆迁评估108户,征地1175.91亩。在没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举全县之力,凝万民之心,投资4400万元完成了清社公路路基工程。累计建成清陇、清秦、桐张、稠云等通乡油路9条204.9公里,通达工程41条222.2公里,通畅工程48条280.6公里,产业路36条187.2公里,省市新农村道路5条12.35公里,新增通车里程208.6公里,新修便民桥10座。至目前,18个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17个乡镇通油路,260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138个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
3、小城镇建设初显规模。将发展小城镇作为推动产业化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18个乡镇共完成拆迁531户,拆除各类房屋2349间,拆迁总面积46700平方米,支付拆迁补偿934万元。各乡镇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建成陇东干果市场、山门畜禽交易市场等乡镇市场8个,建筑面积7.86万平方米,硬化城镇道路12.6万平方米,敷设排水管网8927米,白沙、草川、王河、陇东、山门、白驼、金集、秦亭等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认真编制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确定永清李沟、红堡贾湾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