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六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张家川篇
走上特色路 打出绿色牌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县土地面积19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2.75万亩,人均占地1.76亩,境内林木覆盖率达到了30%。
近年来,在特色农业产业的开发中,该县坚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一方面把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为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纳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使区域内经济发展与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衔接。另一方面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加工系列化、特色品牌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在确立以畜牧为主导产业和以饲草、洋芋、中药材、食用菌、蔬菜为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指导各乡镇进一步完善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县有产业、乡有特色、村有品牌的“一乡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其中畜牧主导产业以“东牛西羊,东繁西育,城郊禽蛋奶”的布局,沿“一线三片”(东西一条线,东中西三片),建成了三大基地。种植业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分山区、城郊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生产区域,有效推进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该县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特色化、三产多元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同时,努力实现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建设“中国西部清真食品城”、“陇东南畜牧大县”、“天水市矿业基地”和“天水市特色旅游区”,着力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的张家川。
养殖催生特色产业
这是一座分前后两院的普通农家小院。前院金色的玉米像小塔一样堆在屋前;后院的牛棚中,两头母牛正在细细品味主人切割成寸长的干草……这一幕,发生在张家川县下庞村村民马学珍的家。
“母牛下母牛,三年5头牛”是在下庞村流传很广的谚语,马学珍家的主业正是良种牛繁殖。马学珍告诉记者,他们家一年能出售2到3头小牛,少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而他家种植的几亩紫花苜蓿,正是给牛催肥育膘的上好饲料。
张家川县农业局的毕古柏在谈到全县的养殖时提到,近年来,张家川县积极推广“五良”(良种、良料、良舍、良法、良医)的配套养牛技术。县上专门从外地引进了西门达尔等良种牛,全面开展了“三元”杂交和冻配改良新技术,彻底改变了本地牛品种严重退化的问题,而新品种牛个头大、发育快、市场价格高,很受养牛户的青睐。目前,全县良种牛已经占到了98%以上,防疫率和牛耳标记率均达到了100%,养殖成了全县最主要的特色产业。
该县畜牧局的豆晓峰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下庞村全村已经种植紫花苜蓿500多亩,复种了燕麦、禾草120多亩,同时还引进饲料用玉米30多亩,全村年产草量达到600吨以上,为发展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张家川县还在平安铁古梁——张良高帽梁,刘堡李山梁——渠子陈阳梁,连五梁,梁山梁等“四道梁”的峁沟壑地带,利用土地面积较大,坡耕地、小块地较多等特点,广泛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2008年新增种植面积3.2万亩,2009年新增5万亩,2010年新增5万亩,使全县的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同时,还建成了紫花苜蓿生产示范村30个,种草专业村20个,种草重点户1万户,优质紫花苜蓿种子扩繁基地2万亩,使优质草产品生产能力达到了5万吨。
目前,张家川县已经建成养殖专业村74个、养殖小区15个、养殖场63个。今年,又新增饲养量50万头(匹、只),畜禽总量突破了150万头(匹、只),其中牛、羊饲养量达35万头(只),这些养殖专业户、村在带动村民养殖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推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

田地里收获希望
鸡鸣声声,牛羊满圈,粮食满院……在张家川县下庞村村民李改娃的家,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一幅情景。
2002年,李改娃开始规模养鸡,目前已饲养了1000多只蛋鸡。现在,她家每天有数十斤鸡蛋上市,收入在100元左右。从2002年开始,她家又开始了规模化种粮,粮食面积大了,不但解决了全家的口粮,更主要的是玉米等杂粮还可以用来养鸡,形成了家庭致富的循环式发展。
据该县畜牧局的豆晓峰介绍,张家川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中,不但加大了传统小麦、玉米的产量,还按照现代人的需求,扩大了杂粮种植,目前已在恭门、平安等乡建立了优质马铃薯丰产栽培田10万亩;在马鹿、闫家等6乡镇建立了蚕豆丰产栽培田2万亩;在马鹿乡川道区的韩河、大滩等地建立了大麻生产基地1万亩;在恭门城子、张川镇查湾等处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1万亩;在张川、恭门等乡镇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在中西部乡镇推广全覆膜玉米种植2万亩;在张川、胡川、刘堡等8乡镇建成优质淀粉型和饲料型玉米生产基地5万亩;在西部连五、梁山等4乡建立1万亩胡麻生产基地;在木河、龙山等9乡镇建成了双低油菜生产基地3万亩。
今后,该县还将大力发展田园蔬菜的种植,规划以张川镇前山村为主,建成600亩胡萝卜生产基地;以张川镇瓦泉等村为主,建设无公害鲜青椒生产示范基地2500亩;以恭门镇城子等村的芦笋为主,建成栽培示范基地1000亩;以龙山镇韩川、四方村为主,建设无公害大葱生产基地600亩;以大阳乡太原村为主,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150亩;在清水河、后川河流域内的张川镇等5乡镇的31个重点村,发展塑料大棚2000亩。这些有关粮食的项目实施后,将极大地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深加工富了农家
养牛羊能够致富,宰牛羊进行深加工也能致富,张家川县孟寺村的李尔曼便是靠这项产业致富的典型代表。
记者来到李尔曼家时,大门上正挂着他刚刚宰了的小羊,羊肉是又肥又嫩,就等着上车运往市场。李尔曼告诉记者,每年仅宰羊一项,他家就有不错的收入,他把牛羊深加工后,不但能自己享用,还满足了附近居民的需求。
张家川县清真食品产业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以粮食和牛羊肉加工为主的清真食品业。通过举办首届关山“花儿”会暨清真食品节,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产品认证等,发展壮大了清真食品产业。现在,全县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有10多家,个体工商户有300多家,品种覆盖牛羊肉食品、粮油、副食品、保健食品、清真餐饮业、少数民族特需品等6个系列15大类。
据了解,目前,张家川县的清真食品占天水市清真食品市场份额的80%,其中包括清真牛羊肉加工、伊味思清真牛肉软包装系列产品、瑞雪面粉、建明百味香调料等产品。今后,该县还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发清真系列食品,使清真食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张家川民族经济发展的拳头产品特色产业。
豆晓峰告诉记者,今后,张家川县将以扶贫整村推进、亚行旱作农业、畜牧世行发展、农村能源、伊味思清真食品厂技改等涉农项目为主,在张川镇、龙山镇发展牛羊定点屠宰项目,建设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千吨牛羊肉品冷藏分割加工项目等,依靠这些项目投资拉动,使农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在引进资金方面,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个人入股、金融部门贷款扶持、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扶持建立一大批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种植(养殖)大户。同时,还将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依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等工程,加强实用技术、劳动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契约意识,培养一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为发展长远农业产业经营,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大棚产出“金元宝”
一个太阳不错的冬日,张家川县孟寺村的村民李占文带着小孙子走进了自家的塑料大棚,采摘最后一批辣椒。丰收的喜悦毫不掩饰地挂在他的脸上……
李占文家建有3个蔬菜大棚,其中有一个大棚种植的是天水农业高科园培养的航天4号辣椒,仅这一个棚,他家的收成就有1400多元。而该村示范户马德英家种植有4个大棚的辣椒,年收入上万元。
平安乡新庄村又是一个依托种薯基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村子。目前,该村共有村民265户,户均种植马铃薯4.5亩,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他们还建立了马铃薯高山脱毒繁育基地,基地建成后,马铃薯的平均亩产由过去的不到1000公斤提高到了1900公斤以上。马铃薯种植扩大生产后,全村的总收益达到了100多万元,其中村民兰生明种植的系列克新2号马铃薯平均亩产最高达到了2100公斤,增产达到了26%以上。
村民们从露天种菜到大棚种菜、从种植传统品种到建立马铃薯基地进行脱毒生产,打破了农民旧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为发展科学生产指明了方向。同时,孟寺村还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解放了村民思想,统一了认识,促进了地域生产优势的充分发挥。此外,张家川县农业局等部门还对这些村庄进行了指导,帮助他们统一规划建棚,选派优秀技术专家到村里培训骨干、指导技术,为农户解决蔬菜良种、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方面的问题,为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今后,张家川县蔬菜基地建设将按照“沿川、沿河、沿路”的思路,围绕芦笋、辣椒、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引进特优蔬菜品种,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生产技术,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目前,张家川县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已经建成蔬菜生产基地6个8万多亩、建成蔬菜塑料大棚2807座、双孢菇生产大棚103座、芦笋生产基地400亩。

走市场富了一方
在孟寺村一条贯穿全村的公路旁,座落着一处小院子,红墙、白砖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是该村村民马成邦的家。
走进这座漂亮的小院,只见马成邦的家中各种高档家电一应俱全,显示出了这个家庭的富足。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富”,这话用在马成邦身上再合适不过。马成邦家中人口多、耕地少,以前根本谈不上富足。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做起了粮食贩运的买卖。生意刚起步时,他只是乘长途客运车到麦积、秦安等地做少量的粮食收购与批发,每斤粮食进销后只有几分钱的利润,正是靠着薄利多销和良好的信誉,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收入自然也是越来越多。于是,马成邦自购了农用车,自己开着进行收购和外销,生意非常红火。
该村村主任对记者说,不要小看搞小麦、玉米等粮食贩运每斤只有几分钱的利,可是日积月累,“斤斤计较”也能挣大钱。只看马成邦家这2米多高的坚固水泥院墙地基,就能看到这家的殷实。谈到未来的发展,马成邦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政策,就没有我们家这样的生活,所以我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今后,我打算再购买一台大型康明斯,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进行粮食购销,把生意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