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国务院扶贫办表彰的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张家川县马鹿乡长宁村。

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张家川县张川镇孟寺村千棚蔬菜种植基地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工作承载着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承载着贫困群众的期待,近三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下,全县扶贫开发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一路艰辛,一路辉煌。
扶贫开发重中之重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32.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2.5万人,占总人口的69.3%,是目前全国回族比例最高的回族自治县。由于全县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坡陡,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落后,改革开放之前,全县贫困面达66.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县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贫困面明显降低,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自1986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953.21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外援扶贫资金348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3200万元,扶贫信贷资金10674万元,重点实施了农村基础条件改善、产业开发、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扶贫开发项目,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群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呈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扶贫开发花满枝头
通过一批扶贫项目的实施和一系列扶贫措施的落实,张家川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告别贫困向富裕文明迈进,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扶贫开发改善了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2年来,在农村贫困地区新修梯田13.3万亩,新建水利工程17处,集雨节灌水窖1.9万眼,新增灌溉面积6万亩;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8处,人畜饮水窖2300眼,修建乡村公路62.5公里,治理河堤6500米,新建村卫生所42所,村小学7所,架设农电线路358公里,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吃水难、走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扶贫开发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扶贫项目扶持下,全县畜牧、林果、蔬菜等支柱产业发展迅猛,22年里,累计引进良种牛1.2万头、良种羊0.6万只;修建专业养殖小区14个,养畜暖棚5847座,蔬菜塑料大棚1580座,双孢菇棚150座;种植经济林果5.1万亩,优质马铃薯0.5万亩,优质牧草2.5万亩,芦笋、当归等中药材0.5万亩。
——扶贫开发增强了农民致富增收的能力。2003年以来,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张家川先后启动实施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和“雨露计划”培训项目,以建筑、餐饮、服装加工、宾馆服务等实用技术为重点,培训贫困村劳动力6500人,以农学、护理、电焊、数控、机电、电子等专业技术为主,向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输送培训“两后生”280名;基本实现了“一人培训、终身受益”、“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为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扶贫开发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2001年以来,在全县61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了一个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示范项目,5400户26886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项目村基本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水、电、路”三通、“学校、卫生室、村阵地、广播电视”四有的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扶贫开发提高了贫困农民劳动技能。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科技扶贫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脱贫致富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86年以来,全县共推广种畜胚胎移植,冻配改良、暖棚舍饲养畜、双垄沟播、苹果套袋等农牧业新技术12项,引进优质马铃薯、紫花苜蓿、饲料玉米、双孢菇、芦笋等农作物新品种6个,引进小尾寒羊、海福特牛等新畜种5个;印发科技宣传资料18万份(册),培训农民15.31万人(次),贫困村大多数农民掌握了1—2门先进实用技术,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农村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
——扶贫开发加快了消除贫困的进程。22年的扶贫开发,最大受益者是农民,最大的变化是农村旧貌换了新颜。据统计,全县有7万贫困人口跨越了温饱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185元增长到2007年的1600元,增长了8.5倍。按照2000年的贫困标准,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86年的14.64万减少到2007年底的6.75万;贫困面大幅度下降,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贫困面由1986年的66.5%下降到2007年的24.7%。截至2007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87亿元,比1986年的5651.25万元增长了14.7倍;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0401万元,比1986年的2956.15万元增长了12.7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比1986年的155.93元增长了9.26倍。
——扶贫开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扶贫济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张家川的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目前,帮扶张家川县的国家、省、市、县各级单位有117个,其中企业、社会团体、国内外慈善机构有30多家,通过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劳务输出等多领域、多渠道的合作,已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帮扶合力,仅2000年至2007年,全县就累计争取社会各界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1722.51万元,招商引资32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此外,各种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私营企业也积极开展“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文化扶贫”、“春蕾计划”、“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不断为扶贫开发助力。
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30年风雨兼程,30年沧桑巨变。2000年以来,张家川的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工作第一名,连续三年在全省扶贫开发年度评比中位居前两名,两次被评为全省西部扶贫世行贷款项目执行和管理先进单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张家川县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全县仍有6.75万人徘徊在温饱线上,自然条件严酷,农村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因素仍然制约着张家川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大、两个提高”的明确要求,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张家川县将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战略高度把握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适应新变化,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努力开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