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奏强音
——武山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武山县紧紧围绕全市“48113”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计划,深入实施“11253”区域发展战略,“抓项目、建基地、调结构、提质量、保安全”,农业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按期实现年度脱贫目标夯实了产业基础。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9.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23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8亿元和3114元,年均分别增长6.3%和14.9%;粮食总产达到14.37万吨,较“十一五”末增加2.21万吨,年均增长3.5%。

二是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按照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从突出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特色种植业三个层面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五河流域为主的设施蔬菜,川区和高寒二阴山区为主的马铃薯、中药材和蚕豆,浅山区为主的全膜玉米、复种蔬菜区域产业格局。

三是蔬菜产业突飞猛进。坚持把蔬菜作为战略性首位产业来抓,按照“一园一线四片两带”发展思路,全面实施“设施改造、结构调优、科技支撑、品牌创建、质量监管、销售增收”六大工程,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面积稳步扩大、质量逐步提升、销售渠道通畅、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流通信息化的发展格局。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总产量达到106万吨,总产值22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13万亩,32万吨。

四是农业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建成了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厅,15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站,344个行政村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点,初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快速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由“十一五”末的3.5万亩增长到13.4万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了《武山县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80家(其中贫困村281家),家庭农场达到52家,156个贫困村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五是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市财政共安排我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56.5万元,补贴各类机具15447台(套),全县各类农机具拥有量4.99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9.85万千瓦,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15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达0.376亿元。农村能源建设稳步发展,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池数1.76万户,发放太阳灶2.1万台,太阳能热水器300台,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网点78个,惠及人口近6.8万人。

六是农业综合执法趋于规范。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得到加强,执法办公设施、人员队伍和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有力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相继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站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创建“平安农机”乡镇15个,建成“武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网上使用追溯码搜索和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对上市农产品开展追溯的全新模式,保证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