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激扬正气 发展凝聚人心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综述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武山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在市纪委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聚焦监督执纪问责,始终坚持挺纪在前,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惩治腐败不手软,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贯彻落实、作风建设和纪律审查等各项工作稳步持续推进,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纪律作风保证。

抓责任压力传导 落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积极发挥县纪委组织协调作用,认真协助县委分解责任,传导压力,让各级党组织将主体责任扛上肩、抓到位。一是细化实化责任分工。十八大以来,县委就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定印发了《武山县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和《中共武山县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每年初召开的县纪委全会上,县委、县政府、县纪委主要领导分别与县委各常委、县政府各副县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党委(党组)和纪委(纪检组)负责人分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签字背书,分解任务,靠实责任,构建了主体明确,边界清晰的责任体系。二是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坚持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把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县委常委会、县委中心组对中央和省、市党风廉政建设新精神、新要求及时进行学习传达,研究部署和贯彻落实。制定出台《乡镇和县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县委、县纪委“三述”实施办法》,34名乡镇和县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县委全委扩大会议公开进行 “三述”,现场接受民主测评。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约谈制度》和乡镇、县直部门向县委和县纪委报告工作制度,县委、县政府、县纪委主要领导“一对一”“面对面”约谈党员领导干部300多人(次);在各单位党委(党组)以书面形式报告主体责任落实的同时,各纪委(纪检组)以“月例会”的形式每月向县纪委报告了监督责任落实情况。三是推动责任落实延伸。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主动将责任落实进行再延伸、再靠实、再细化,与班子成员、站所(股室)负责人、各村党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承诺书;各村结合自身实际,详细列出村三委权力清单,并进行严格对照执行。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的内设股室、基层站所、村(社区)负责人每年向所在单位党委(党组)进行“三述”。在做好村务监督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县69个学区学校、21个卫生医疗单位创新性推行建立了校务、院务监督委员会制度,选举产生了义务监督员383名,有效开展了校务、院务监督工作。

抓作风深化巩固 推动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持续释放监督执纪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以常态化监督检查、明察暗访和倒逼式问责,推进作风建设相关规定落地生根。一是强化党规党纪教育。围绕“清风武山”廉政教育主题,以党规党纪巡回宣讲、召开辅导报告会、“党规党纪印我心·立足岗位做贡献”演讲比赛、党规党纪廉政知识测试和警示教育大会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受教育3万多人次。新命名廉政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6个,向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编印配发新《准则》《条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案例摘编》等宣传资料23000多册。编发廉政手机短信3620余条,组织349名新提拔及交流调整干部参加任前廉政考试和任前集体廉政谈话。建立开通县纪委监察局微信公众号,通过党纪条规、案例警示、廉政新闻、廉政文化、工作动态等版块编发公众号信息77期300余条,党员干部党规党纪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二是完善作风监管机制。注重纪律作风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问责办法》《武山县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施细则》《效能风暴行动民主测评实施办法》《关于规范公务接待工作的意见》《公务人员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和《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实施禁酒令的有关规定》,健全完善了《武山县干部作风绩效考核办法》《关于对县直单位作风状况测评暂行办法》《武山县干部下基层“五必访、五必到、十不准”》等制度规定。不断深化和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果,以县委、县政府和“两办”名义下发的文件、召开的全县性会议数量分别下降18%和21%,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累计整改超标办公用房2789.9平方米,全县公务用车实现“零增长”, 2014、2015年“三公”经费支出分别压缩26.4%和8%,广大党员干部作风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清廉新风。三是持续加强监督检查。紧盯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聚焦作风问题上出现的变异和新的“流行病”,加大对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市委“二十七条”规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顶风违纪的人和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严肃问责。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县纪委先后组织开展监督检查47次,下发督查通报22期,通报典型问题17起,给予党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28人,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采取逐条转办、集中交办、跟踪督办、直查快办和专门督办等“五办”方式,累计办理答复网民留言6098件6990条。四是扎实开展专项整治。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效能风暴“十项攻坚行动”,在41个窗口单位开展了“群众满意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党政机关“慵懒散软”、会员卡持有清退、财政供养人员兼职违规经商办企业清理等专项行动。按照省纪委统一部署,及时在全县开展了“两查两保”专项行动,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评定中把关不严、优亲厚友的9人给予了党政纪处分,对脱贫攻坚中履责不到位的13人进行了公开通报批评,约谈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20多人次,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切实保障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落实。

抓“四种形态”实践 发挥纪律审查惩戒和治本功效

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纪律审查为重点,创新监督审查方式,加大审查力度,提升审查质量水平,切实把纪律和规矩始终挺在前面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一是精准把握分类处置问题线索。建立问题线索管理机制,对所有信访举报实行台账管理,制定出台“问题线索集体分析研判制度”和“信访举报集中评查办法”,注重从问题线索入手突破案件,制度办法出台以来,开展分析研判7次、集中评查3次。认真贯彻《甘肃省委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关于在查办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纪违法犯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调整充实反腐败协调小组,加大县纪委与公、检、法相互移送通报问题线索力度,相互移送问题线索12件。五年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各级各类信访举报件389件,全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了处置,问题线索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二是坚决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积极实践“四种形态”,扩大谈话、函询、诫勉范围,切实加强和改进执纪审查工作。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大对“职级不高但影响较大,金额不多但性质恶劣,事情不大但干部群众反应强烈”的“三不”问题线索的核查力度,抓早抓小,快查快结,有效遏制精准扶贫、土地征收流转、“三资”管理、惠农补贴、低保救济资金管理使用等涉农领域腐败问题的发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领导接访包案、纪检监察干部全员办案、乡镇交叉办案、部门协作办案和县乡联动办案“五项机制”,纪律审查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来,共立案查处问题线索119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15人,纪律审查警示震慑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三转”深化 提升纪检监察队伍履职能力水平

按照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求,积极推进“三转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主业主责更加突出。坚持打铁自身硬,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永恒主题,持续深化“三转”,按照省、市纪委内设机构调整要求,先后两轮对县纪委监察局机关内设机构进行调整,使委局机关75%的机构、人员向纪律审查方向进行了倾斜。对县纪委监察局机关参与议事协调机构开展三轮集中清理,参与议事协调机构数从最初的57个减少至目前的9个,纪检监察机关主业主责更加突出。二是人员配置更趋合理。坚持把选好配强乡镇纪委班子作为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重点,将乡镇党委副书记与纪委书记进行分设,为全县15个乡镇新选配了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室主任)15名,专职纪检干事30名。同时,结合乡镇换届,新选任纪委委员79名,新选任乡镇纪委委员中,35岁以下干部占81.6%,大专以上学历占89.9% ,具备法律、财会、审计等专业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以往提升2倍,纪检监察队伍人员结构配置更趋科学合理。三是履职能力不断提升。不断夯实基层纪委硬件基础,为15个乡镇纪委购置配发密码柜、电脑、摄像机、录音笔等办公办案设备15套(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以外出培训、以会代训、以案代训、跟班培训的方式,先后组织开展教育培训42期,受教育2000多人次,选送65名干部到省市纪委跟班学习,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履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