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武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更是一方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热土。武山是中国共产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27年2月,邑人王廷杰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共产党员柴宗孔在武山开展地下活动,于1936年9月建立了天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武山刘坪支部。从1935年9月至1936年10月,中央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经武山,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周恩来等在武山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先后建立了中共山丹区委、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和山丹、鸳鸯区苏维埃政府等组织,开展了扩红、筹粮、剿匪、反霸斗争。近日,武山县信息中心联合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党史办推出【红色记忆】系列报道,集中展示红军长征途经武山的艰辛历程,重现永垂不朽的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为建党95周年献礼,敬请关注。
红军长征之红二方面军在武山

红二方面军遗留在武山的石印马克思像

红军遗留在武山的草鞋和布带
1936年10月8日,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的率领下,翻越礼县分水岭进入武山草川,沿谢家庄、双碌、包家庄、李子沟、马皇寺、中坝,到达温泉柏家山一带宿营。9日,兵分两路北上。右路沿聂河出沟至甘谷磐安镇,渡过渭河,北进甘谷礼辛,12日到达通渭。左路翻越东梁山,经湾儿、观儿、史家庄、金刚寺、郭家庄、文家寺,到达武山县洛门附近,在西旱坪、上堡子一带击溃了国民党保安团的堵截,占领了洛门镇。白天,有国民党飞机轮番袭扰轰炸,为安全起见,当日深夜,二方面军乘夜色掩护,在两岸间拉起绳索,由于渭河正值暴雨涨水,在当地群众协助下,强渡渭河。经李家山、咀头、杜家沟去往礼辛。

红军曾使用过的电台密码本

红军遗留在武山的手抄笔记

红军遗留在武山的红五星帽徽
红二方面军进入甘肃后,从9月11日至20日的十天里,行程700余里,胜利完成成徽两康战役计划,形成了以徽县为中心,东与陕甘宁苏区,西与甘南临时根据地相呼应的陇南临时根据地,为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有力地配合了四方面军发起的通庄静会战役。

毛秉文关于红军突破渭河防线的报告

老红军战士手书回忆录

红二方面军捐给洛门小学的风琴(此为复制品,原件于1958年被征集至省博物馆收藏)
此时,胡宗南部由两当进至清水、秦安、庄浪地区,同毛炳文、王均部靠拢,自北向南逼近红二方面军;王均三十五旅及补充团向成县进攻,西南川军孙震部由武都进至康县一带。敌军正从北、南、西三个方向逼近二方面军,二方面军已陷入腹背受敌之险境。为摆脱困境,10月4日,红二方面军右纵队六军为先导,放弃两当,开始北上。5日,任、贺、关率左纵队撤离徽县,按照毛泽东、周恩来10月2日的指挥精神,经天水、西和、武山中间地带向通渭转移。(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 韦晨灿)

红二方面军遗留在武山的铜勺

红二方面军遗留在武山的水杯

红二方面军遗留在武山的铜盆

红二方面军遗留在武山的储水罐

红军遗留在武山的烧水铜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