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武山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举全县之力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农村公路建设路子。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开展交通大会战。采取群众投工、财政奖补、企业垫资、项目整合、社会帮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县财政每年落实奖补资金500万元,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大限度撬动民间资金投入农村道路建设。动员群众自愿投工3.7万个工日,节省资金430万元。对因资金问题不能尽快实施的项目,由企业垫资先行实施,确保早日发挥效益。整合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资金2100多万元,合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筹集社会捐资985万元,建成桥梁6座、道路11条7.4公里,形成了“集小流成江海”的社会共建局面。

二是创新建设机制,严把工程质量关。坚持责任化包抓,建立县四大组织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成立了项目建设驻地推进组,深入施工一线进行“零距离”督导,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实行旁站式监管,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蹲点、跟班作业,对每一个建设工程都实行“一对一”专业化管理,做到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监管。落实淘汰制考评,对施工管理不严、建设质量不优的施工单位,实行末位淘汰,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三是创新管养机制,全力以赴保畅通。坚持“建一条、管一条、养一条”,制定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组建了县乡村养护站和专业养护队伍,严格落实农村公路属地管理、专群结合、划段包干、轮流养护的管养机制,全面推行日常养护和集中养护、专业队伍养护和家庭承包养护的“2+2”管养模式,形成了政府出资、领导包片、乡镇负责、全民参与的责任体系,保证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全覆盖,营造了“通畅、安全、规范、整洁”的交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