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联络新闻媒体 主动引导新闻舆论
——武山县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武山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立足武山实际,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以经济建设、产业品牌、文化旅游为宣传主题,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拓宽渠道为宣传方法,以注重实效、凝聚人心、服务发展为宣传目的,广泛联络新闻媒体,积极开展新闻报道,主动引导新闻舆论,突出武山的特色和优势,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成效的对外宣传活动,为营造武山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与往年相比,新闻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上升,特别是在天水日报的头版稿件明显增多,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得到了县上领导的充分肯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0月底,各媒体报道我县新闻稿件达3000多篇,其中,报纸稿件290多篇,网络稿件2700多篇,重点视频稿件20多个。

一是精心策划,统筹协调,开展了全县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宣传。突出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分阶段提出新闻报道要点,广泛深入地宣传报道了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和城建、蔬菜、交通、水利、精准扶贫、双联、旅游、劳务、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1—10月份,共向中央、省、市媒体投送稿件680多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新闻稿件290多篇。其中:在《甘肃日报》刊发了《武山双联工作铺就幸福路》、《武山精准扶贫扶活美丽山乡》等重要稿件;在甘肃电视台《甘肃新闻》节目中连续播出了6条报道武山蔬菜、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内容的电视新闻;在《甘肃经济日报》、《天水日报》等报刊发表了《武山:百条泥土路蝶变“黄金路”》、《武山:碧水蓝天映青山》、《武山以“精准滴灌”致力扶贫攻坚》、《武山精准扶贫让贫困山乡换新颜》等大篇幅的新闻稿件。在《天水日报》刊发的武山新闻稿件数量比往年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在天水日报今日县区版面推出专版15个,在天水电视台农耕乐栏目播出了四集反映武山蔬菜发展的系列专题片和6条《科学发展在武山》系列稿件。组织、策划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宣传战役,在天水日报头版头条推出《一个都不能少——武山精准扶贫工作纪实》和《龙台乡:大庄村农民的致富梦》两篇报道,并连续在天水日报头版发表了5篇《武山巨变65年》系列报道,字数长达1万余字,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武山65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我县的主导产业、资源优势、人文历史,展示了全县人民建设武山的信心、决心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是重视信息化建设,网站建设和宣传质量有了新的提高。网站的日访问量达5500多次,网站栏目达到185个,累计发布各类信息3280条,今年以来,共发布新闻2000余篇,每天更新信息2千字左右。开通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宣传质量及发稿数量。

三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对外宣传的互动平台。与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建立了广泛联系,邀请了260多名记者到武山采访,特别是全国百名社长总编和全国百名网媒记者聚焦天水新闻采访团先后深入武山,对武山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名优特产和北顺村双联工作等进行了全面深入了解,用文字和镜头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如实记录了武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对扩大武山对外宣传,让外界更多人了解武山,提升武山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先后在天水日报、天水晚报、甘肃日报、甘肃法制报组织了宣传武山的专版共计28个,对我县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特色产业进行了专题报道。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发表稿件90多篇。

四是大力推介了武山的主导产业、特色资源和地域文化。扎实有效的开展了节会宣传。在兰洽会、文博会、伏羲文化节制作了宣传武山的展板、编印了2万多份外宣资料,5000多份画册、折页,展出了我县的鸳鸯玉、“三粉”、“三编”、四门陈醋、小陇山系列酒、优质蔬菜、香油豆瓣酱、绿源蚕豆等特色产品,并组织武山旋鼓队在节会演出。通过节会积极宣传了我县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客商来武山考察商务、投资兴业。武山民间武术团体参加了2015年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暨第12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荣获金牌4枚,银牌15枚,为武山县“全国武术之乡”再添新荣誉。

五是拓宽对外宣传的渠道,扩大外宣的覆盖率。制作了一批精美的外宣产品。县旅游局、蔬菜局和商务局等单位制作了一批宣传武山旅游资源、蔬菜产业、商业经济的折页及专题片,特别是中央4套刊播的专题片《远方的家》,进一步提高了水帘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县文联编印出版的三期《武山文艺》,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陈永恒的小说作品《渭水悠悠》荣获麦积文艺奖二等奖。管小霞的折子戏《白逼宫》荣获甘肃省第四届戏剧红梅奖三等奖,县文联选送的《红高粱》、《当你老了》、《我心向党》等文艺节目在 “天水市第二届‘羲皇杯’舞蹈大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滩歌初中挖掘整理了武山旋鼓文化,编排了反映武山旋鼓的民间舞蹈《武山古韵》,并制作光盘在省、市播出。电影《幸福快车》和红色革命战争大剧西北剿匪记之《擒狼》在武山的拍摄,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扩大了对外宣传的覆盖面,同时,组织县内的书画工作者创作了一批书画精品,参加了省、市及全国的展览,进一步提高了武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是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大力宣传报道武山蔬菜“两会”。全省蔬菜生产现场会暨2015中国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国家、省、市各大主流媒体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为宣传载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宣传报道节会活动盛况,为“菜博会”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农业信息网、甘肃农业杂志、天水日报、天水晚报、天水广播电视台、天天天水网、天水在线等1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对武山蔬菜“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报道。对外发布各类新闻稿件200余篇(条),同时,县内的媒体通过大量文字、图片、电视、广播、专题片、网络新闻等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了蔬菜“两会”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深入广泛地宣传了节会的盛况及取得的丰硕成果,营造了浓厚的节会氛围,全面展示了武山人民的精神风貌。各级媒体的大力宣传,对进一步展示菜乡魅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推动转型跨越,提升武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武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及武山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介作用。

七是积极筹划,广泛宣传,着力打响祈福圣地旅游品牌。为了积极营造浓厚的节会氛围,县上在高速公路沿线及景区沿线设立了10个大型宣传广告牌,景区内摆放了阵旗,悬挂了灯笼和祈福牌,制作了祈福铜镜、胸镜、佩带和胸章,印制旅游精品线路册页1000本、手提袋1000个,并在景区交通道沿线悬挂横幅和彩旗,努力营造隆重、热烈、祥和的活动氛围。节会期间,县上邀请20多家新闻媒体单位,40多名记者集中宣传武山水帘洞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游活动,进一步提升武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 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