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叫做责任
——四门镇驻村干部柴柱抢险救灾速写

灾难可以将人打倒,也可以激发人昂扬的斗志和力量。柴柱,四门镇政府一名普通的驻村干部,在特大洪水面前,不畏险阻,忠于职守,连续在“孤岛”——侯堡村奋战四昼夜,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他满身疲惫,却坚毅果敢,每一个和他并肩工作的同事,无不被他的精神折服,每一个认识他的村民,无不对他亲近佩服。如今,洪水已经过去,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回忆起7.25特大洪灾中的经历,他说得最多的是两个字就是——责任。
7月25日凌晨,夜黑如墨,大雨倾注。四门镇政府抗洪救灾指挥部灯火通明,每个人的脸上都凝结着严肃,柴柱接到任务后火速奔赴候堡村紧急疏散转移群众。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奔赴侯堡村的途中,如猛兽般的洪水已将侯堡村道路的冲毁,在后方,通往镇区的道路也已被洪水冲断,前无进道,后无退路,山体还在滑坡,柴柱及其他干部不顾山上随时可能有滚石的危险,徒步前往侯堡村。当他看到眼前的场景,柴柱本来悬着的一颗心立刻又提到了嗓子眼——洪水冲刷道路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弧形,洪水随时可能漫进村庄,冲毁整座村落。

柴柱立即组织党员干部疏散人群,尤其是沿河的住户及老人儿童。在疏散群众过程中他得知,侯堡村68岁的老人侯世明眼看着洪水暴涨,却守着自家的小卖部不愿转移,柴柱和村支书孙海玉在多次劝离无效的情况下,向镇党委请求公安干警强制撤离。但是,暴洪泥石流已将侯堡变成了一座“孤岛”,柴柱当机立断,组织党员干部强行把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经过他和党员干部通宵奋战,至天明时,共疏散、转移受灾群众175户,786人,有效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疏散转移完受灾群众后,柴柱不顾奋战一夜的疲劳,开始组织干部群众抢修被洪水冲毁的道路,全力打通“生命线”,以便外界的救援力量及大型机械能够及时到达侯堡村,给侯堡的村民带来重振生活的希望与自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驻村干部,他身先士卒,不顾危险,总是在最危险的路段进行抢修,时时不忘叮嘱身旁的群众要时刻注意安全。他忘记自我,不知疲倦,刚修好的道路,又被凶猛的洪水冲毁,如此往复,他一次又一次的组织群众进行再抢修,他的举动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位群众去战胜洪魔。

7月27日,洪水逐渐退去。柴柱来到侯占山家,帮他清除淤泥,头上、脸上、裤腿都溅满了污浊的泥浆,但他没有丝毫的厌恶。笨重的柜子、桌子,压在他肩头,他没有叫一声苦。他边干边疏导情绪异常低落的侯占山,鼓励他们一家人要树立战胜洪灾和恢复重建的信心。
他始终以心系群众、服务群众为己任,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组织群众全力开展生产自救,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行动,扛沙袋,搬石头,加固受损堤防、清理排洪沟渠、抢修塌方道路。经过7个昼夜的连续作战,侯堡至镇区、侯堡至大蒿通杨河、侯堡至大湾通沿安的三条“生命线”全部打通,为全面开展杨河、沿安的抢险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洪水给侯堡村村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责怪,因为他们看到了柴柱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第一线,他始终没有忘记一个驻村干部的责任,尽职尽责,带领干部群众抢险救灾。柴柱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抗洪抢险中,他没有豪言壮语,甚至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把所做的事情都看成是自己分内的责任,从履行责任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传递到了仍在继续的灾后重建中。(通讯员 李亚平)

清理完山体滑坡后的通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