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新农村建设的深切体会
武山县委书记 温利平

武山是第二批省级新农村试点县。近年来,武山立足县情实际,从解决农民最现实、最迫切和普惠性、利长远的行路难问题入手,理思路,强基础,创机制,抓产业,积极探索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是抓认识,理清工作思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武山这样一个自然条件比较差、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国扶贫困县,建设新农村,必须立足实际,科学切入,找出一条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为此,武山县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基础设施如何建、主导产业如何抓、群众增收如何办等问题,开展发放问卷、民意调查、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武山县委、县政府深深感受到,全县农村普遍存在人难走、车难行的状况,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首要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论证对比,武山县决定从解决群众最期盼的行路难问题入手,把村庄道路硬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提出了“12355”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新农村建设),突出“两个重点”(村庄道路硬化、优势产业提升),开展“三项行动”(道路通畅行动、环境清洁行动、综合提升行动),实施“五大工程”(村庄道路硬化工程、通田间路和通自然村路的“双通”工程、城乡清洁工程、产业提升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实现“五化目标”(村道水泥化、产业规模化、乡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城乡一体化)。按照这一思路,我们重点抓了“三项行动”,即道路通畅行动(村内道路硬化,通田间、通自然村道路建设),环境清洁行动(实施100个推进村的环境整治,推动全县村容村貌改善),综合提升行动(实现8个省级试点村的基础改善和产业提升),着力探索以滩歌镇黑池殿为代表的产业支撑型、以城关镇陈门村为代表的城郊带动型、以洛门镇文家寺为代表的旧村整治型、以四门镇三衙村为代表的易地搬迁型、以山丹乡车川村为代表的新村建设型五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二是抓重点,实施道路硬化。建设新农村,道路是基础。武山县把“道路通畅行动”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四抓”,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一是抓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县新农办和交通局牵头,从规划等部门抽调12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15个规划组,对全县344个行政村和1065个山区自然村的道路状况进行了详细勘测,结合地域特色,制定了“道路通畅行动”建设规划,做到规划一次到位,分步组织实施。二是抓试点。在工程实施中,坚持试点先行,率先在滩歌黑池殿等10个省、市级试点、示范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通过试点,确定了财政补贴标准,制定了群众筹资投劳和工程质量监管等办法,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了“道路畅通行动”。三是抓制度。建立健全了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实施方案》、《技术标准》、《验收标准》和“双通”工程《实施办法》,实行了“三不硬化”制度,即没有完成村庄简易控制性规划的不硬化,没有完成饮水安全工程的不硬化,巷道没有拓宽取直和群众集资达不到标准的不硬化,有效杜绝了低水平建设等问题。四是抓质量。建立了“四严”、“四到位”责任制,“四严”即严格规划执行、严格质量监管、严格技术标准、严格责任追究,“四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技术指导到位、考核验收到位,保证了工程质量。目前,全县已硬化了235个村700多公里的村庄道路,建成“双通”工程279条668公里,68%的行政村实现了村内道路水泥化,83%的农村人口走上了水泥路,46%的山区村实现了“双通”,直接受益35万人。
三是抓关键,创新工作机制。建设新农村,机制是保证。在道路通畅行动和环境清洁行动推进过程中,武山县始终注重方法改进和机制创新,坚持统筹整合,“五管”齐下,采取了“补、筹、投、帮、管”的办法,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帮建、社会资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划段包干的管护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投入不足和重建轻管的问题。一是“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每硬化1平方米村内道路县财政补贴水泥0.6袋,每修通1公里自然村道路补贴资金1万元,1公里田间道路补贴5千元,三年投资3500多万元,补贴水泥6.5万吨。二是“筹”,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实行“早筹资先硬化、后筹资后硬化、不筹资不硬化”的激励机制,动员群众,积极筹资,三年群众筹资达9800多万元。三是“投”,积极发动群众拉砂备料,义务施工,三年群众投工13.6万个,折合现金700多万元。四是“帮”,采取县直单位对口帮扶、社会各界帮建和机关干部帮助家乡建设的办法,帮建捐资200多万元。五是“管”,在开展环境清洁行动中,县上先后投资1700多万元,大力实施“两厂、百点、千池、百厕、万眼”工程建设(即建设城区垃圾处理厂、城区污水处理厂、全县建设100个垃圾填埋点、1000个垃圾池、100个公厕、10000眼沼气),建成垃圾处理场1个、填埋点105个、垃圾池988个,公厕96个、沼气池11700眼。特别是为了切实加强管理,县上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乡镇成立了环保所,村组确定了保洁清运人员,建立了保洁、清运、监督三支队伍,全县共落实保洁员8750名、清运员700名、监督员1050名,并实行了划段包干、轮流清扫、专人监督的管护机制,实现了城乡环境清洁优美。
四是抓根本,促进产业开发。建设新农村,产业是根本。武山县始终坚持紧抓产业开发不松手,在大力实施道路通畅行动和环境清洁行动的同时,积极推进试点村以产业为主的综合提升行动,以此带动和促进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开发,从而形成了“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产业开发新格局。一是主抓蔬菜产业。实施蔬菜园区、蔬菜基地道路建设工程,兴修蔬菜产业路43条127公里,建成了以城关镇清池村为主的韭菜基地,以马力镇北顺村为主的黄瓜基地,以洛门镇郭庄村为主的蒜苗基地,以滩歌镇黑池殿为主的西红柿基地等18个基地,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全县蔬菜面积达到25.5万亩,总产量68.9万吨,总产值6.1亿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二是带动洋芋产业。通过开展“道路通畅行动”,修通洋芋主产区道路154条,建成了榆盘康沟、河程、堡东,滩歌松山,咀头库洞、白尧等洋芋良繁基地,优质洋芋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值3.7亿元。三是加快畜牧产业。结合村内道路硬化,大力实施养殖小区道路配套工程,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养殖,促进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62个,畜禽存栏数达到192万头(只),总产值4.7亿元,养殖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8%。四是壮大劳务产业。通过开展“道路通畅行动”,使各类农用车、农机具等农业机械能够服务于广大山区,极大降低了山区农民的劳动强度,从而壮大了劳务产业。2009年全县输转劳务10万人次,劳务收入达7亿多元,在广大山区,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纯收入的64%。
“三项行动”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基础,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群众收入高了。道路通畅行动筑就了一条条产业路、富民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洋芋、畜牧、劳务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8%。二是生产生活条件好了。通过硬化村庄道路,让广大农民也走上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水泥路,彻底结束了农民群众祖祖辈辈“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切实改善了生活条件;通过兴修山区田间路,解放了生产力,结束了山区群众祖祖辈辈人背畜驮的历史,改善了生产条件。三是乡村风气正了。村庄道路硬化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明显转变了农民群众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农民买农机学技术的多了,酗酒赌博的少了,文化生活丰富了,打架斗殴的少了,追求高尚文明新风的多了,迷信庸俗不健康的现象少了,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在广大农村普遍形成。四是党群干群关系亲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干部积极排民忧,解民难,着力解决行路难的问题,真正将群众所思所盼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使群众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更加拥护党的富民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开展“三项行动”,深深地体会到,建设新农村,找准切入点是关键,机制体制创新是核心,促进产业发展是根本,只有突出重点,始终坚持解民忧,帮民富,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