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伏羲文化的现当代阐释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作为天水人,伏羲的故事、卦台山的传说,自幼就耳濡目染。这份浓烈的乡土情结,无疑成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郑嘉禹日后学术研究的原初动力,也让他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有了更深的敬畏与责任感。
作为年轻一代的学者,郑嘉禹在伏羲文化研究中,能够纯熟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比如将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哲学、符号学、认知科学乃至大数据、数字人文等新兴技术手段相结合,拓展了伏羲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他一直专注于伏羲文化核心精神的挖掘与现代阐释,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启示。
在郑嘉禹看来,伏羲文化的核心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能够高度契合。在肇启文明方面,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不仅开启了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理性探索,更创立了具有高度概括性与普适性的符号象征体系,为早期华夏各部落提供了思想工具和认知框架,促进了观念趋同与文化融合。在和合包容方面,凝聚了“多元一体”的集体认同。如龙图腾崇拜寓意着各部族在共同文化认同下走向联合与统一,进而为凝聚集体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自强不息方面,塑造了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如他的发明创造,集中体现了先民主动探索、勇于革新、刚健有为的创造精神。在“民为邦本”方面,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如结网罟、制嫁娶等发明创造,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改善民生、规范社会秩序、促进人类福祉,与中华文化“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
在伏羲文化的研究中,郑嘉禹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伏羲文化的历史真实性与丰富内涵,厘清其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源头地位。主要表现为:加强对伏羲文化相关遗址遗迹的考古学研究和阐释,让文物说话,证实历史;深化对伏羲文化精神标识的提炼,如“一画开天”的创造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积极参与伏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宣传普及工作,尝试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让伏羲文化“活起来”,走进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真正做到“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这份源自故土的古老智慧,郑嘉禹秉承伏羲文化的精髓,不断挖掘伏羲文化的精神特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深邃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