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彩流韵 凝固历史
秦州古建筑修缮营造

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遗存十分丰富。以南北宅子为代表的天水古民居和以伏羲庙为代表的天水古建筑,既沿袭了秦、汉、唐、宋建筑的传统,也留存了元、明、清建筑的风采神韵,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很高。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2006年,天水汉忠烈纪将军祠牌坊西移工程动工修建。复杂的榫卯结构、独异的外观造型和精良的仿古技术,令许多工匠望而却步。但董小全迎难而上,他凭着陇原工匠的严谨精神和高超技艺,让汉忠烈纪将军祠牌坊修旧如旧,神韵依然。
董小全,自幼喜爱古建筑营造,是秦州古建筑修缮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古建筑修缮的难度如何是处理好配件跟位置的关系,在复古的基础上不能损古。拆下来的配件既要恢复到原位,而且拼在一起后还不能钉、不能绑,要保留其原有风貌。
靠手艺吃饭,凭良心干活,这是董小全从事古建筑修缮营造的原则,也是他为人的底线。
1969年10月,董小全出生在秦州区关子镇寨子村的一个木匠世家,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老木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痴迷于木工技艺,尤其喜欢拆解和复原。他的梦想,就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像父辈那样的木匠。
那时的农村,木匠仍然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受父亲指点,董小全练就了放线铺砖、砌墙挂瓦、熬胶磨锯、刨木凿卯、合门套窗、修房建院的基本功,也娴熟了刨、凿、刻、镂等基本技艺。到17岁时,他已经成为一个烂熟家具制式,独立走艺的木匠了。
行走于乡间的工匠阅历,让董小全对那些结构复杂、匠心独具的古戏楼和古庙宇产生了极大兴趣。每当看到气势恢宏的古代建筑,他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倾心于参悟渗透其中的设计匠心。渐渐地,那些精湛传神的古建雕刻技艺和蕴藏其中的各种玄机,就内化为古建筑修缮营造的技艺。在他看来,古建筑的内涵极其丰富,且风格多样,一个匠人有一个匠人的风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他的目标就是集各家所长,去各家所短,成一家之言,立一家之名,让古建筑在自己手里有新的发展和新的审美。
也正是因着董小全的虚怀若谷与谦逊好学,那些古建筑里的斗拱重檐、雕梁画栋的技艺与民间泥塑、彩绘、砖雕、木刻等多门技艺,他都娴熟于心触类旁通。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时代的语言和标签,更是传之久远的文化基因。董小全始终秉承着中国北方建筑恢宏阳刚的传统,以全木为主,土木、砖木、混凝土为辅,在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卷棚式、攒尖式建筑中施展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通常他更注重细节呈现,比如彩绘时,描绘到墙上的石膏线条,点出来后还要装饰金粉,一组一组描摹,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样出来的效果,既好看又耐看,但遗憾的是许多人都省略了这个环节。好在,他一直坚持了下来,让彩绘有了灵动之美。
近十多年来,董小全先后完成了天水城隍庙、炳灵寺、后寨清真寺、麦积山佛塔、伏羲庙碑廊、南郭寺钟鼓楼维修等150多处备受人们关注的重大古建项目,足迹遍布陇原大地。其中,2012年由其设计建造的甘肃省西和县盘龙山戏楼,获得甘肃省第十二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二等奖。
九层南山佛法身舍利塔,是天水的地标性建筑,而它的建造者正是董小全。舍利塔木质仿古,八角,斗拱飞檐,且造型极富明清建筑风格。塔的建造,凝聚了董小全极大的心血。夜以继日里,风风雨雨中,他满怀激情坚守工地,终于让这座古建筑完美体现了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凸显了浓烈的地域特色。塔的内部构造跟外观造型浑然一体、美观大方,又和天水的城市建造风格遥相辉映。
秦州古建的砖雕是从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的,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经过多年的传承和研习,董小全已经能够娴熟地在青砖上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他的雕刻手法多种多样,有平面浮雕、半圆凸浮雕、高凸浮雕,还有镂空雕刻。取材则主要以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的内容为主。
秦州古建筑修缮营造的主要程序,有基础与台基工程、大木构件预制加工、石活加工、大木构件吊装、砖料加工和灰浆调制、墙体砌筑、文饰彩绘等。其中的重头戏是木活,而木活中最讲究和最显工匠本事的就是木雕。秦州木雕有深雕、浮雕、镂雕、悬雕、微雕等。和砖雕一样,木雕图案数量最多的还是飞鸟走兽、树林花草、吉祥喜庆事物及历史典故。
雕刻之外,董小全的古建筑营造法式,主要致力于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古建筑修缮营造,既是苦力活,更是脑力活,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为此,董小全一边提高自己的技艺,一边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从事古建筑艺术。在传承上,他采取合同用工、建筑现场手把手传艺的方式,以秦州区关子镇、藉口镇为核心区域,培养了一支近百人的古建筑修缮营造团队,使秦州古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在多年的传承中,董小全打破“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习俗,以师带徒、手把手、项目制等方式,将秦州古建筑修缮营造技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古建筑带来的审美情趣。
让建筑承载历史、传承文脉,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为家乡古建筑艺术贡献力量,既是荣耀也是担当。我们相信,因着这种精神,在传承与发展古建筑修缮营造技艺的道路上,董小全将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