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里,2025年4月10日这一天,甘肃省红十字爱尔眼库天水接收站的发展历程中,被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这是它建立以来,首次迎来角膜捐献,而这份珍贵礼物的赠予者,是55岁的邓先生。
2024年11月,命运无情地给邓先生一家下达了沉重的判决书,邓先生被查出患有结肠癌,且已是晚期。消息传来,家人和朋友们迅速行动起来,全力协助他进行治疗。化疗的痛苦、身体的虚弱,邓先生都咬牙坚持着,每一次治疗都是他与病魔的顽强抗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的恶化让邓先生逐渐意识到生命或许即将走到尽头。

在与家人深入沟通后,邓先生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捐献自己的角膜。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能以这样特殊的方式为他人带去光明,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我这病治不好了,但我不想我的生命就这样毫无意义地结束。如果我的角膜能让别人重见光明,那也算是我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一点温暖。”邓先生的话语质朴却充满力量。

家人虽然悲痛万分,但最终还是选择尊重并支持他的决定。他们联系了天水红十字会和甘肃省红十字爱尔眼库天水接收站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顺利完成了捐献的相关手续。在天水市红十字会宋秘书长和甘肃省红十字爱尔眼库天水接收站的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于2025年4月10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邓先生履行了他的承诺,将角膜捐献给了接收站。
甘肃省红十字爱尔眼库天水接收站的工作人员在接收角膜时,无不被邓先生的无私奉献所感动。“每一例角膜捐献,都是一份生命的厚礼。邓先生在生命的尽头,还能为他人着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称赞和学习。”工作人员感慨地说。
目前,邓先生捐献的角膜正在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评估,后续将为急需角膜移植的患者带去重见光明的希望。这份来自生命尽头的爱,将在受捐者的眼中绽放出绚烂的光芒,邓先生的名字和他的善举,也将被铭记在角膜捐献的爱心史册上 ,激励着更多人传递这份生命的希望与温暖。
我国目前角膜盲患者约有400余万名,并且每年新增10万多病例。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可行手段是角膜移植,但由于我国角膜供体极其匮乏,我国每年仅能实施约1万例角膜移植手术,90%的角膜盲患者都在黑暗中苦苦挽留等待。
角膜供体稀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缺乏捐赠意识:二是不了解如何捐赠。就目前而言,遗体及角膜捐献的情状并不容乐观。目前甘肃省志愿捐献登记人数高11.78万人,但以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该院年均接受遗体捐献仅20例左右,勉强维持医学教学需要,难以进行医疗新技术开展的需求。
角膜、遗体捐献对临床医疗、医学教育、科学研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是造福人民、有利后代的善举,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我们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角膜、遗体捐献志愿者行列,为在疾病中苦苦等待的患者带来希望,为社会留下爱心与光明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