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章 颂 始 祖 (中)
——历代咏颂伏羲、女娲诗词简析
魏晋时期赞美伏羲、女娲等先祖的诗歌,沿袭秦汉时期四言体诗歌语言精练、文字对称、体制短小的文学特征。
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用四言体这种体裁写成了《伏羲赞》,诗中赞美伏羲开天辟地、结绳画卦、阐扬教化、分域而治的杰出贡献。
肇自初创,二仪氤氲。
粤有生民,伏羲始君。
结绳阐化,八象成文。
茫茫九有,区域以分。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籍河南中牟县大潘庄。西晋著名文学家,能诗赋,与陆机齐名。其天资聪明,很早就有才名,但仕宦不得意,仅做过一些小官。他善于写哀伤诗文,有《潘黄门集》存世。
这首四言体诗是潘安所作赠诗《为贾谧作赠陆机》的开头部分。诗歌以高度浓缩的语言,非常鲜明地指出伏羲氏时期为人类文明的肇始,伏羲氏以教化的方式管理人们,结绳记事,创造文字,有了较早的地理管辖划分。对伏羲在部落治理、文化创造等方面杰出的贡献极尽赞扬。
无独有偶,同一时期的文学家,西晋的挚虞,也写了《伏羲赞》,赞美了伏羲的历史功绩:
昔在上古,怀德居位。
庖羲作王,世尚醇懿。
设卦分象,开物纪类。
设网施罟,人用不匮。
挚虞(250年—300年),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魏国太仆卿挚模之子,西晋著名谱学家。泰始年间举贤良,担任中郎,后任太子舍人、闻喜县令、尚书郎。元康年间,迁任吴王之友,后历任秘书监、卫尉卿、光禄勋、太常卿。后因遭乱饿死。著有《族姓昭穆》十卷,《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辅决录》等。
此诗是说在远古时代,心中怀有道德仁义的人占据主导,他就是人类始祖伏羲,那个时代时风朴厚纯美。始祖画卦观察万象,肇启文明,划分事物的类别。伏羲观察蜘蛛结网,捕捉昆虫的现象,就用绳索仿照着做成网状,用来狩猎捕鱼,让人们受用无穷!
用四言体写成《伏羲赞》,为伏羲歌功颂德的还有东晋著名文学家王彪之:
悠悠皇牺,体尊神澄。
无为而化,出道之凝。
不知有始,冥感自兴。
因应之迹,画像结绳。
王彪之(305年—377年),字叔虎(《晋书》因避李虎讳而作叔武),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晚期重臣,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书令,曾与谢安等人对抗桓温,并于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唐书经籍)传于世。
这首《伏羲赞》,也是用高度凝练的笔墨,颂扬了伏羲。说遥远上古时期的伏羲,心胸宽广、博雅谦逊,心神是那样的清朗、澄净。刚开始作为部落的首领,就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不知道天地间混沌状态是从何时凝结的?但冥冥之中先祖们的至诚感通了神灵,于是部落兴旺发达起来,从而懂得了对事物的应对方法,发明了画写八卦、结绳记事的壮举。
有唐一代,诗歌成为诗人抒情、言志最常用和最直接的文学形式,唐诗成为唐代文化的符号。唐诗中也有许多赞美伏羲、女娲以及轩辕皇帝的作品。在这些诗歌里,女娲补天等神话的文学化趋势更加鲜明,浪漫主义色彩愈加浓厚。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想象丰富、奇特、色彩浓烈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鬼”。
这首长诗前八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紧接着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造成“石破天惊”的局面,以此来渲染乐曲惊人的效果和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此诗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女娲塑造成一位音乐鉴赏大咖,从侧面展现了女娲杰出的艺术才能。
晚唐时期的诗人陆龟蒙在长诗《杂讽九首》之四里,也写到了女娲:
赤舌可烧城,谗邪易为伍。
诗人疾之甚,取俾投豺虎。
长风吹窾木,始有音韵吐。
无木亦无风,笙簧由喜怒。
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
当其利口衔,罅漏不复数。
……
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唐代晚期的诗人、农学家。陆龟蒙是一位高产的诗人,传世诗歌有600多首,大部分收录在《松陵集》中。陆龟蒙的诗对宋代诗人所追求的“平淡”美,产生过较大影响。
陆龟蒙的长篇古体,往往具有纵横捭阖、跌宕起伏的气势,读来撼人心魄。而《杂讽九首》中的第四首,“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诗人在讥讽恶毒语言所造成的危害之甚时,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毁谤或挑拨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其造成的裂缝可谓太大。天上的缺口,可以用女娲的五色石来填补,而谗言引起的祸害有时严重到难以弥补的地步。
从诗歌应用女娲补天的神话,可见女娲的功绩之大、影响之深,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常用典故,被文学家或其他艺术门类广泛提及和使用。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认为,在中国浪漫诗的演进过程中,神话题材诸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的介入,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人们借助神话中人物形象以及故事题材,得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最终成功把诗歌的浪漫化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我们民族所寄予的理想,以文学的手法加以放大和升华,使其成为后世历代各种价值追求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