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
寻 龙
□ 胡兆凡
伏羲功绩图
伏羲庙仪门
团龙槛窗木雕
龙马雕塑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人文始祖伏羲,他一画开天,肇启文明。而伏羲氏的标志——龙图腾,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和精神基因,天水因此也被称为“龙城”,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龙是中国最神圣的动物,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水伏羲庙,就有不少与“龙”相关的元素。
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因创画八卦,奠定中国易学基础,开启中华哲学之源、文明之源,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沿着错落有致建筑群的中轴线进入伏羲庙大门,其东侧有一棵沧桑古槐,我们称之为“龙虎槐”,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据测定它有1300多年,为唐代所植。其主冠已经枯死,树干中空,虽历经千年岁月,但在树皮上又发新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树是古老的生命,是历史的见证,它正静静诉说着伏羲庙久远、纷繁、辉煌的往事变迁和岁月流淌。
移步到仪门,可以看到与“伏羲庙”匾额背对悬挂的是“龙祖”匾额。伏羲是龙图腾的缔造者,自古被塑造为“人首蛇身”,因此被人们称为“龙祖”,中国人也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风而登天,秋风而潜渊。”《周礼》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左传》曰:“太昊氏以龙纪,故龙师而龙名。”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之魂,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到了伏羲庙的主体建筑先天殿前,可见正脊上方有一像阁楼的建筑装饰——天宫宝刹,其后方有一棵柏树的树枝像一条龙,龙头朝西,龙尾微微翘起,很多人以为是人为加工的,其实这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没有一点人工修饰。
在伏羲庙主体建筑先天殿内,除了暖阁中的明代伏羲圣像,房梁上彩绘有各种龙图案,墙壁上彩绘了九龙壁,还有大殿西侧陈列着的龙马雕塑。据说,伏羲就是看到了龙马身上的图案,受到阴阳变化的启发,才创画了八卦。《尚书》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易经·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部落本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征服其他部落,并把所征服部落的图腾添加在自己的图腾之上,最后就形成龙马。龙马是龙图腾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形态体现,它兼具鸟翅、鱼尾、马身等多种动物特点,是远古时期各部落图腾的综合,反映了中华民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各民族和合包容的凝聚力,以及自强不息创新创造的龙马精神。
伏羲庙整体建筑群的最后是太极殿,其槛窗上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雕刻技法雕刻了精美的团龙,它由多块油松木板经过加工处理后,相互拼接而形成。槛窗外方内圆,寓意天圆地方。团龙纹饰位于槛窗内,龙口大张,龙头朝向西侧团凤的方向,龙身盘曲成“S”形,身上鱼鳞样纹饰雕刻细腻,前额及双目凸出,角为鹿角形象,龙须对称飘散成相背的“S”形,四只鹰爪屈张有力,龙尾上扬散开,雕刻样式似凤翅,龙身及空白处雕以祥云纹衔接,表现了龙的动势和雄姿。方框内四角分别雕饰四只展翅飞翔的蝙蝠,两翼长而灵动,四蝠两两对称,寓意四季来福。
数千年来,华夏民族都以“龙的传人”而自居,历代封建帝王都把自己装扮成龙的化身,号称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名号,其族徽、殿堂、舆服、用器等都以龙纹标号来专用。而在太极殿神龛之上,有一处不符合建筑礼制的现象,那就是龙凤位置的颠倒混乱。通过太极殿整体建筑年代,我们可知这是光绪年间建造,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
此外,在伏羲庙太极殿还有十四幅伏羲功绩图,其中之一的功绩是“以龙纪官,分部治理”。随着伏羲部族的迁徙,其他很多部落被融合。为了加强部落管理,伏羲把部落联盟划分成九个区域,相当于九州,在九部设立职位,用“龙”作为官职称谓,并把他所治理的部落联盟总称为“龙师”,这明显表现出当时社会管理职务分工已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在社会治理方面向前跨越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