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章 颂 始 祖 (上)
——历代咏颂伏羲、女娲诗词简析
天水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雄山秀水,孕育古代文明;地灵人杰,荟萃人文华英!天水最早产生的文学艺术形式是神话与传说,伏羲、女娲等部落首领的神话传说大家都很熟悉。远古神话传说,虽然它们不是自觉的文学创作,却折射了天水地区在人文初创时期的文化积淀,表现出先民最初的诗性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之一。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诗人们从很早以前对诞生于天水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黄帝等,便用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赞美颂扬。这方面不仅有明确的记载,而且数千年来赞美先皇初祖的创作延续不断,诗作迭出、韵篇频生。
战国时期楚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政治家屈原在楚辞《天问》第一次提到了女娲: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天问》是屈原仅次于《离骚》的长诗,他用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日月的运行等各类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兴亡的历史等古往今来的各个方面。要对“天”和当时尊天的许多学说进行大胆的怀疑、批判和责问,其中有些极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在这首长诗里面,第一次出现了“女娲”的名字,“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用现在的白话文就是: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在一连串诘问之后,屈原自然涉及到了女娲:是谁叫安登做了统领大帝?女娲的身体是怎么造出来的?
对于屈原咄咄逼人的提问,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在他的代表作《鲁灵光殿赋》里作了回答。在诗中,王延寿则具体描述了伏羲、女娲的形体和黄帝的威仪:
上纪开辟,邃古之初。
五龙比翼,人皇九头。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鸿荒朴略,厥状睢盱。
焕炳可观,黄帝唐虞。
轩冕以庸,衣裳有殊。
王延寿(约140年—约165年),字文考,一字子山,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东汉辞赋家。文学家、楚辞学家王逸之子。
灵光殿是西汉初期鲁恭王刘余的建筑物,赋中所描写的是类似武梁祠刻石壁画。从恭王刘余到王文考三百年间,殿宇几经修葺,但伏羲、女娲像不曾变动。可见在那时候,伏羲、女娲龙图像的渊古与神圣了。三百年间仍保护完好,而且字迹都清清楚楚。在这篇洋洋洒洒的韵文里,作者王延寿对伏羲、女娲、黄帝等人类先祖的体态容貌进行了描述。
而这首诗歌用浅显的话说就是:从远古时代的开天辟地,到人类社会的开端,诸如人面龙身的五龙兄弟各驾一龙而齐飞,九个脑袋的人皇,人首龙身的伏羲、人首蛇身的女娲等等。远古混沌蒙昧的时代,人们淳厚质朴,他们的形象也非常粗犷憨直。光彩可观的是黄帝、唐尧和虞舜,乘车戴冕,衣裳也有了等级。总之作者笔下的伏羲、女娲相貌质朴奇特、神情异样,而黄帝仪表明亮焕赫、峨冠博带。
伏羲肇启文明的伟大功绩随着时光的流逝,得到了后人高度的称颂。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曹植,在四言诗《伏羲赞》里则高度赞美了伏羲创立中华文化、肇启文明的丰功伟绩:
木德风姓,八卦创焉。
龙瑞名官,法地象天。
庖厨祭祀,网罟渔畋。
瑟以象时,神德通玄。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他结网罟、兴渔猎,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兴礼乐,正姓氏、制嫁娶,尝百药、制九针,以龙纪官、分理海内,被尊称“人文始祖”,民间称之为“人祖爷”。
如果说此前的《鲁灵光殿赋》仅仅是提到了伏羲,那么《伏羲赞》是我们见到的最早歌颂伏羲的诗。该诗以凝练的语言,涵盖了伏羲的不朽功绩。
此诗的大意是说,伏羲以木德为姓,始创先天八卦,以龙纪官,伏羲凭自己的睿智,探究、领悟天地间的奥秘,创下了不朽的功勋,开创了渔猎时代,其功德无人可比。
同样在《女娲赞》里,曹植颂扬了女娲巧手抟出黄人万种,种植桑林让大地变成绿色,造笙簧让音乐愉悦人们生活的绝世伟功:
古之国君,造簧作笙。
礼物未就,轩辕纂成。
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神华七十,何德之灵!
女娲,因风姓,又有风娲之称,又称娲皇,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母亲。相传女娲造人,以黄泥仿照自身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她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是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帝王世纪》曰:“女娲氏,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女娲发明创造的笙簧是我国最早的婚礼器乐。
这首《女娲赞》,尽管诗的主旨是赞美女娲造笙簧的功德,手法上也只有铺陈而已,但作者巧妙地把造笙簧作为黄帝礼仪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将造笙簧视为女娲七十变的内容之一。
伏羲制瑟琴,女娲造笙簧,共同创造了我国音乐的雏形,厥功至伟。女娲与音乐的关系,经曹植的生花妙笔后,成为一种美妙音乐的形象符号,反复出现于后代的文学作品中。
自曹植的四言体诗《伏羲赞》《女娲赞》之后,伴随着绵延千年的伏羲文化,歌颂伏羲、女娲的诗词文赋,在各个时期陆续出现。这些诗作语言精练、文字对称、体制短小、结构灵活,着墨不多却准确形象地记录了我们先祖在奔向文明之途所创立的光辉业绩。每一句诗,似乎一张剪影,蕴藏着一段壮美而悠古的神话,展现的是厚重而光耀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