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天水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围绕“稳面积、攻单产、多增产”目标,深入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全力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坚决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全市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夏粮收获面积202.32万亩、同比增长0.93%,亩产234.82公斤、同比增长3.28%,预计夏粮总产47.51万吨、同比增长4.03%,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下好粮播“先手棋”,确保夏粮“种得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夏粮播种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年度实绩考核和市级对乡镇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督导考评内容,将播种任务分解到县区、落实到镇村、细化到地块,建立领导干部包县区包乡镇、技术人员蹲点工作责任制,坚持行政推动与技术指导双管齐下,落实冬小麦播种面积193.69万亩、冬油菜67.9万亩、豆类8.14万亩、夏杂粮0.49万亩,落实各类种粮补贴3.2亿元。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宣传引导等方式,鼓励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集中连片创建主要粮油作物生产示范点46个。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21万亩,撂荒地实现动态清零,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
二、打好田管“组合拳”,确保夏粮“管得好”。印发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启动开展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助推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市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对接乡村振兴暨强县域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扎实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在全市不同区域建立小麦病虫定点监测点66个、小麦抗病虫动态观察圃4个,发放杀菌剂杀虫剂68.25吨,叶面肥64.21吨,生长调节剂11.47吨,完成小麦“一喷三防”面积190.1万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52.2万亩、统防统治面积188.2万亩。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550人次,立案查处各类涉农违法案件68起,农资市场秩序良好,供应顺畅,农作物始终保持良好长势。
三、强化科技“硬支撑”,确保夏粮“产的好”。坚持科技赋能、良种先行,加强与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西农、天津市农科院、甘农大、省农科院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挂牌成立甘肃省农科院清水小麦产业技术研究院,举办小麦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论坛、兰天系列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现场观摩会。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力开展新品种试验和良种推广,建立小麦繁殖基地13.457万亩,繁殖品种60个,通过现场实收测产,兰天36号、47号、58号平均亩产分别达到487.3公斤、537.71公斤、436.33公斤,产量均达到今年寒旱区小麦种植高产水平;推广种植冬小麦品种(系)56个190.7万亩,冬小麦良种率达到98.5%,亩产同比增加7.45公斤。
四、打好夏收“攻坚战”,确保夏粮“收得好”。提早组织开展小麦机收作业对接摸排,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7个,开展小麦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7次,培训机手、修理工1816人,检查、检修各类农业机械26116台次。开通“三夏”农机服务保障热线12部,安排专人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设立“三夏”设立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16处,及时提供信息宣传、作业供需、气象、交通等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落实跨区机收免费通行政策和农机用油每升不低于当地零售价3%的加油优惠,设立农机定点加油点29处,优惠金额14.83万元。全市累计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3333台,机收小麦167.89万亩,占收获面积的87.09%。充分利用粮食晒场和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等公共设施,为小麦晾晒提供便利条件。积极引进烘干设施装备,着力减少产后损失,秦州建成批次150公斤烘干设施,张家川县日最大烘干能力达30吨的烘干设施项目加快实施。
(新闻来源: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转载:马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