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羲庙

大地湾

卦台山

麦积山石窟
天水雕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9月8日,当天的节气恰是白露,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我来到了甘肃第二大城市——天水,参加“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聚焦天水”采访活动。
启程前,只知道天水是诸葛亮智收姜维的地方,这里还有一处名胜叫麦积山,仅此而已。不料,一下火车,在站内居然立着两个洁白的汉白玉雕像,走近一看,居然是伏羲和女娲。难道天水与这二位先人还有什么渊源?
千年微笑
次日,秋雨如期而至。
天水日报社经营办主任杨栋拥有一副播音员的好嗓子,讲段子的分寸感又拿捏得恰到好处,他在的地方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一车人在山路上兜兜转转,听着他的笑话,不知不觉就到了麦积山脚下。他说,遇到这样的天气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麦积烟雨”。
近山而情怯,带着无限憧憬,撑着小伞,站在景区入口处排着队,心情突然焦燥起来,讲解员的说词也听得一知半解。抬头看不到山的全貌,只能在油绿的植被和漂浮不定的烟雨间不时露出一角来,三尊面目慈祥的巨大佛像微笑着淡看云卷云舒,始终以慈悲之心迎接八方来客。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麦积山乡南侧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 (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尔后屡有修葺扩建,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石窟。现存窟龛194个,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壁画1000余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绝伦的泥塑艺术闻名于世,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雕像特点,系统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麦积山石窟像长城一样,代代修建、代代拓展、代代累聚。看麦积山石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这里不断琢磨着当下的色彩,传递着前人的讯息,延续着不朽的艺术追问。喧闹的背景在这里逐渐沉淀,纷繁的世相在这里闪现,永恒的生命在这里延展。你已然分不清哪一尊造像的确切年代,更分不清哪一缕嫣红是来自谁的手笔,这千年累积的芬芳全都在这缥缈烟雨中融进了中华文明的底色。
当然,来到麦积山一定要看看这里的塑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那尊微笑的小沙弥。据说当年朱镕基来此看到了,赞叹不已,谓可媲美西方的维纳斯。不到一米高的少年,在微光里低眉抿嘴微笑着,不知心中想着什么欢喜,一千多年了,就这么一直笑着。
一画开天
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渭南乡境内有一座卦台山,说它是山,不过外形像山,其实是一座黄土高坡,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往南望去,渭水西来缓慢地喧腾与流泻,由西向东穿三阳川而过,在眼前呈“S”形,南北山脉呈外弓形,若抱若合,形同太极图。
据说,晚年的伏羲就是站在这里极目远眺,观阴阳交替,察四季轮转,突然间顿悟,一画开天,创立出人类早期的哲学——八卦,奠定易学基础。他还造书契,创造文字雏形;结网罟,发展渔猎生产;制嫁娶,改变婚姻形态。他所做的这些基础性贡献,为龙的子孙构建出一个远古的生态社会范本,肇启了中华文明,历史上将其列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为了表彰和怀念先人的丰功伟绩,人们发明了祭祀,这是一种仪式,它始终保留着独特的玄秘、洁净和高超。这个仪式如此宏大、连绵、深远,吸引着百代的中华儿女踩着或深或浅的脚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投奔这个仪式,接受它的熏陶和洗礼,并逐渐凝聚成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升腾为中华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天水作为伏羲的出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其承载的伏羲文化内容更是异彩纷呈。卦台山作为伏羲画卦之地,其祭祀由来已久。直到明代成化年以后,在秦州专立伏羲庙。于是,伏羲祭祀中心从卦台山移至天水伏羲庙,祭祀由礼部特制标准祭文,地方官员负责祭祀,一年二度,礼乐齐备,规格非常高。秦州一度成为全国性的伏羲祭祀中心。
作为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天水伏羲庙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宗庙建筑群。其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被人们尊称为 “中华第一庙”。
伏羲庙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四进六院,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主体建筑先天殿内现存明代伏羲泥塑彩绘巨像,身高三米,手托先天八卦太极盘,威仪古朴,俨然一位古代圣者的形象。殿内天花彩绘河图居中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太极殿尽间明代木质窗棂透雕团龙、团凤,雕刻精湛,栩栩如生。伏羲庙内有64株古柏,以64卦方位栽植。庙院内老树参天,柏影掩映,鸟雀翔集,情趣盎然。
目前,在天水伏羲庙每年举办有三次大的祭祀伏羲的活动,即农历正月十六日前后以民间祭祀活动为主的传统庙会,公历6月22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公祭伏羲大典,以及农历七月十九秋祭伏羲活动。天水伏羲庙祭祀活动因其源远流长、影响范围广、祭祀规模大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被国际节庆协会列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天水伏羲庙既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研究、展示、交流伏羲文化、龙文化、八卦易经文化的中心。今天,伏羲庙已经成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曙光乍现
车行至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天气突然放晴,采访团一行迎来了四天来的第一缕阳光。
下车的地方是大地湾遗址,这里有5000年前的宫殿,6000年前的彩雕,7000年前的防火理念,8000年前的原始部落。漠漠黄土之坡大地湾,史前人类居住了30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就在这里。
我走进一处洞口。
不知哪一年,哪一个部落,也偶然走进了这里。他们好奇地打量着周遭的环境,地方虽然不大,但这里看起来比先前安全多了。他们拿起尖利的石块,对眼前的洞室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就在这里安家了。我伸手触摸头顶的洞壁,易逝的生命叩问着无穷的历史。我们的无数前人一定也做出过相同的动作,发出过相同的疑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要到哪里去?
遥远而永恒的追问终究找不到确切的答案,还是暂且放一放,先参观一下这里的文化遗存。
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等五期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4800年前。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被命名为大地湾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它以拥有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和最早的绘画等六项中国考古之最而闻名遐迩,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时至今日,大地湾遗址还在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中,我们在陈列室里所见到的几百件代表作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听说我们是一批传播者,甘肃省文物部门特批我们进入了还没有对外开放的一处宫殿式建筑遗址。前提是,必须分批进入,行走不能跨出地毯。
如此郑重,一下子激起了大家先睹为快的欲望。排队,鱼贯而入。一处几十平方米的建筑遗址到处都是黄土,分立四周的圆柱、坚硬平整的地平和半截的墙壁显示出这里是一处居所,如果没有人告诉它的背景,你一定会大失所望的,眼前不就是一处废墟吗?
然而,这眼前的废墟正是时间的力量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是岁月的巨轮在脚下留下的辙痕。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流,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小心翼翼地清理,不留痕迹地加固,精心保护起来,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一切的努力都为了保存,保存是为了回望,回望会让我们目光更加深邃,回望会恢复我们的宁静和力量,回望会增添我们的文明和自信,回望会拓展我们的气度和格局。
对于这里,我们毕竟只是匆匆的过客,临走前,回过头来,再深情地多看上两眼吧。
天水有着8000年的文明史,2700年的建城史,是华夏文明之源,这里沉淀了8000年人类历史发展的精华,遗留了历史的每一步脚印,形成了以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体系。
天水有好几个称谓:羲皇故里、陇上江南、丝路明珠、龙城,这也从不同侧面映射出它的丰厚与多彩。天水集北雄与南秀于一体,融人文与风情于一身,独擅天地之灵、造化之奇和人文之美。在天水的行程很短,我们却在这里走了很远,很远。
■杨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