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甘肃省第三届导游大赛有感
天水市博物馆接待服务部 许凤

2015年3月20日,筹备近百天的第三届甘肃省导游大赛在省会兰州落下帷幕。时至今日,我回忆起这场同行交流的盛会,心中还会涌起万千感慨,述诸笔端,与大家分享。
《老子》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从2009年参加天水市首届导游大赛到今天,在同事眼中,我是一个六年时间、拥有四次大赛经历的比赛老手,也许人们会觉得我取得名次不是难事,可只有参与过的人知道,同事期许背后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绝不亚于首次参赛的慌乱无措。
导游大赛要求参赛选手内外兼修、全面发展,好的导游员不仅需要良好的精神风貌、流利生动的讲解语言,还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出众的才艺表现,它更需要选手在短时间内掌握历史、文学、地理、法律、政治、经济等相关知识,并将它们融会贯通于讲解始终,让专业人士透过选手的现场表现,来评判其综合服务能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比赛要求也各有不同。已年过三十的我,还没有从生完孩子傻三年的梦靥中走出来,不论精力还是记忆力,都远远不及六年前的自己,面对题库和抽选讲解内容的识记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在备赛的这段日子里,我经常问自己,不够青春的我能否赶上甚至超越以前的自己,马失前蹄会不会引起年轻同行耻笑、给团队丢脸?我不敢去想答案,只能硬着头皮坚持。直到进入赛场,看到许多三四十岁,甚至58岁的参赛同行,我所有的顾虑一瞬间打消,面对有几十年从业经验的他们,我怕失败的想法显得那么幼稚:人的一生不可能扶摇直上、一路坦途,太在意结果反而失去了以赛促训、查漏补缺的初衷。

于是我调整自己,试着转变身份,把自己变成一位游客,给像我一样热爱文化的人透过文物讲述天水的历史文化。当我收获到在场同行阵阵掌声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6年前,回到了初进博物馆的那一天,阳光明媚,老一辈讲解员带着我这样的普通游客,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一同品味天水悠久灿烂的文化。这一刻,我赢了世界,我找到了从业之初对讲解职业的敬畏和渴望。这是任何成绩不能替代的奖励。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导游吃的是青春饭,然而58岁的老大哥王敏杰在为我们讲述金徽酒文化的时候,我分明品尝到了陈年老酒的甘醇,当全国优秀导游员云春雷讲名伶马锦的时候,我看到了老艺术家马锦投射出的人格魅力,当一把小军号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看到了红军会宁阻击战的悲壮画面……透过现场解说和视频画面,甘肃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尽收眼底,在相互比较中,自身讲解业务上的优缺点也一览无余,我的心中,也标记出了未来改进提高的方向。

三天比赛,展示的是所有同行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基本功,大家在比较交流中各取所需、相互提高、完善自我,其乐融融。通过比赛,我也向大家展示了经过6年比赛洗礼逐渐成熟的80后讲解员的风采!
比赛的过程已经结束,但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大赛取得的成绩是对我6年成长过程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工作的鞭策。作为一名传播易学文化的讲解人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学习,能够在“而立之年”掌握易学的基本知识,在“不惑之年”向游客较清晰的传达东方智慧的精髓——易学思想。我会用对待比赛时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讲解任务,用富有文化感染力的表达去打动每一位游客,将中华文明的火种传递下去,这是我今后从业生涯的目标,也是作为文化传播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