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打造区域性大城市新突破
——甘肃日报记者就贯彻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会精神访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

甘肃日报记者卢吉平赵建卿
凛冽的寒风阻挡不了大发展的热情。刚刚结束的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会,在天水市引起强烈反响。当地干部群众以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的“3341”项目工程为引领,迅速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
10月19日,天水市启动百乡千村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市主要农产品集散地、农业产业区、旅游区及重要乡镇的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达到85%。
10月20日,宝兰铁路客运专线甘肃段正式开工。宝兰客运专线开通后,宝鸡到天水仅需一个小时便可到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小时经济圈”,为天水市更好地融入关天经济区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谈起天水市掀起的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感触颇多。他说,这次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创新之举。看了兄弟市州的项目建设,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今后,天水市必须坚持发挥资源优势谋划项目,抢抓政策机遇争取项目,做优园区平台吸引项目,发展循环经济提升项目,完善激励机制落实项目。

在天水观摩期间,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充分肯定天水市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就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转型跨越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性很强的意见。特别是在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会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41”项目工程,这一重大举措又为天水今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天水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城市,没有大的投资和项目,一切都无从谈起。下一步,天水市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强化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马世忠表示,全市要按照省上“3341”项目工程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行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全盘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关天经济区引领、国家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推进”,发挥资源优势,狠抓项目建设,确保新建的规模大、在建的建得快、续建的跟得上,形成“谋项目、争项目、上项目”的热潮。
高水平的建设规划是招商引资的软环境,更是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指向。天水市将在坚持历届市委、市政府成功实践和普遍共识的基础上,聘请高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对各行业、各领域现有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完善,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文化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水准。
天水市进一步明确了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和“路线图”,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定位,用5到10年左右时间,把天水建成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100万,GDP超过1000亿元。大体分三步走,一是扩大秦州、麦积两区城市空间,搬迁天水机场,解放麦积区慕滩和秦州区西十里水源地,开发东柯河——颍川河河谷和太京——藉口片区,增加6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面积;二是开发三阳川新区,建成天(水)平(凉)高速公路,打通市区连接三阳川的三条隧道,形成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天(水)平(凉)高速公路——三阳川隧道——渭河河谷麦(积)甘(谷)二级公路环线;三是将甘谷、秦安两县纳入中心城区组团,创造条件开展县改区工作,形成“五区三县”的发展格局。

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必须要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做支撑。今后天水市将以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建设。今年先把分属各县区的25个工业园区全部纳入开发区统一管理,再逐步将全市适宜发展工业的河谷川地全部规划在开发区范围内,力争到2015年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总产值超过800亿元,让国家级招牌覆盖全市,做到一个政策大家享用。同时,依托华天电子、星火机床、风动工具、长城电器和张家川铁矿资源开发,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加快星火、风动、海林、锻压等企业上市步伐。培育壮大机械制造、新兴电子、电工电器、新型建材、医药食品、能源化工等六个主导产业集群,通过实体经济的赶超进位来实现全市发展目标。此外,以地质找矿大会战为契机,抓好多金属矿产深度勘查,加快矿产资源加工转化。

马世忠说,天水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非常突出,为高起点、大手笔抓好文化旅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天水将以省上建立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快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文化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麦积山佛文化园、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抓好大型伏羲祭祀广场、麦积山——武山拉梢寺百里石窟走廊大遗址保护、麦积山景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马跑泉公园扩建提升等项目建设,努力把天水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高地。
作为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天水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只有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才能发挥好枢纽的作用。今后,将着力健全完善立体交通体系,突出抓好天水机场迁建、宝兰客运专线、十天和天平高速公路、庄天和洛礼二级公路等主枢纽路网建设。坚持打好生态牌,把天水建成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完善全市水资源利用规划,加快城市供水和集水节水工程建设,保障百万人口大城市用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