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湾村城乡一体化建设)
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清水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扶贫开发“一体两翼”战略,加快推进“重点”、“难点”区域的全面攻坚,在试点、推广、巩固完善整村推进扶贫方式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由整村推进向整流域连片开发的过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杨村通村路)
减贫任务全面完成。10年解决贫困人口7.66万人,贫困人口由2001年底的12.9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5.24万人,贫困面由45.3%下降到17.6%,贫困程度进一步缓解,完成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目标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桦川村黄牛养殖)
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十年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318.17万元,年均1132万元,其中:“十一五”期间7221.75万元,较“十五”期间4096.42万元增加3125.33万元,增幅为76.3%。

(红堡镇西城村大棚蔬菜种植)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劳务输转技能培训等项目的实施,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增收渠道得到拓宽,增收产业得到培育发展,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8元,较2001年的1018元增加1720元,年均增幅为17.2%。

(劳务技能培训)
整村推进扎实有效。至2010年底,有7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有12个村实施了“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国家级试点项目。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使贫困村主导产业得到培育,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扶贫效益稳步提升,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农民的脱贫信心不断增强,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白沙西灵山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核桃基地建设套种全膜玉米)
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进入新阶段以来,清水县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突破口,以产业开发为重点,按照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扶贫开发与培育贫困村主导产业紧密结合,通过扶贫项目扶持,贫困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10年累计扶持贫困乡村栽植优质苹果52109亩、核桃74725亩、花椒2000亩,种植马铃薯11900亩、大麻4000亩、中药材5287亩、苜蓿12600亩、西班牙辣椒1000亩、芦笋1133亩、高原夏菜667亩,建日光温室70座,普通蔬菜大棚2750座,建果窖195座,新建冬暖式牛舍1320座、猪舍5836座、鸡舍228座、驴舍150座,养良种牛15631头、猪43131头、鸡120400只、驴188头。

(郭川乡苹果)
基础条件逐步改善。把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当做工作的重点予以扶持,不断加快水、路、田、堤防等工程建设步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益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0年累计新修梯田50931亩、堤防工程16262米,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0处,新修村组道路343.1公里,硬化巷道4.485公里,建村小学9所、村阵地43处,修建便桥5座,危房改造40户,修集雨节灌水窖4300眼。

(黄门乡下城村“一池两改三化”工程)
智力扶贫稳步推进。不断加快劳务输转技能培训步伐,把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转移作为“智力”扶贫的首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2602人(次), “两后生”培训2718人,普通技能培训6878人。

(半夏种植)
社会帮扶深入开展。创造性地提出了“十个一”帮扶工程,各级帮扶单位以“十个一”帮扶工程为主要内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帮扶活动。10年来,各级帮扶单位共为贫困乡村协调、捐送各类帮扶资金4220.65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李江生和他的“双联羊”)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以扶贫资金为依托,最大限度整合部门资金,大力发展贫困乡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使贫困乡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0%,贫困村通电率、通电话率、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8%和98.5%,贫困子女上学难、贫困农民就医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初步解决。

(村级卫生所)
“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10年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共同扶贫”的原则,坚持“县为单位、整合资源、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农业、畜牧、水利、交通、林业、发改、能源等部门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整合使用项目资金,最大限度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

(新城乡杨河村新建成的机修梯田)

(堤防建设)

(开展“户户通”工程安装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