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八大·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陇上名城展新姿
——我市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这是一组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的数据:城市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比五年前增加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3%,比五年前增长3个百分点;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62平方米,比“五年前增长0.27平方米;城市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率70%,比五年前增长16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比五年前增长55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2%,比五年前增长8.4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4平方米,比五年前增长0.9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5.1平方米,比五年前增长4.5平方米。这些数据也许枯燥,但如果把它幻化成可感知的实体,那就是一条条平坦笔直的道路、一幢幢崭新的小区住宅、不断“长高变大”的城市和愈来愈舒适、优美的市容环境。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政策机遇,创新建设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速度,城市建设实现了从构建框架、拓展规模到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的转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明显加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市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如今的陇上名城、羲皇故里——天水,正以崭新的姿态向宜居、宜业、宜游和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城性现代化大城市方向迈进。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是城市功能完善的保障。 近年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三城”(伏羲城、天河城、瀛池城)、“两线”(藉河城区段、渭河城区段)的开发建设,先后实施了70多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30亿元,建成了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伏羲城开发等一批大项目。完成了藉河南北路、岷山路、渭滨北路等10多条道路的拓建改造;完成了12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更新及城区120多条小巷道的综合整治工程;新建成天河广场,对龙城广场、火车站广场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藉河瀛池大桥、渭河社棠大桥、罗峪河左家场大桥等;完成了天河集中供热和庆华供热扩容改造工程;建成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医疗垃圾处理厂;完成了秦州区南沟河应急水源地建设。融入社会资金1.7亿元修建了人防工程,市区实施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达7.8万平方米。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我市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编制建设规划 拓展城市空间。
近年来,我市先后编制完成了《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天水市城市绿地系统及绿线划定规划》、《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城区紫线划定规划》及西十里至暖和湾组团、社棠工业集中区等十三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规划以及防汛堤防、教育布局调整等多个专项规划。与此同时,还完成了五县县城规划修编和46个建制镇、35个乡、163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促进了全市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建设规划的编制完成,不仅为当前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将来我市推进大城市建设提供了蓝图。

推进住房建设 保障百姓住有所居
加快住房建设,保障居民住有所居,是城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确保市民共享城建成果的惠民工程。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关于加快住房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部署,从关注民生入手,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房屋产权管理,积极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十五”末的年均9.92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8.01亿元,房地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1.39%。先后开发建设了一大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优秀小区的同时,还建成安民家园、山水新城等经济适用房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含全额集资建房)151.48万平方米、1.73万套,对57586户廉租家庭发放租赁补贴11047.78万元,组织实施了36个廉租房建设项目,建设廉租住房101.271万平方米、20908套,有效缓解了我市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建设管理并重 扮靓城市容颜
一座生态、宜居、文明的城市,除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与之相应的城市景观绿化和坚持不懈的城市管理。近年来,我市在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公共绿化、景区景点绿化、庭院绿化、绿景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人民公园改造、天水湖、生态园、湿地公园、藉河南路景观、渭滨北路景观等一批重点绿化项目,新建、改建13处小游园,完成了24条道路绿化和135处街头花坛建设,绿化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截止目前,城区已建成各类公园18个,面积358.56公顷。在城市管理方面,各级城管执法部门创新管理体制,拓展执法领域,深入开展了“城市管理年”、“城市管理巩固年”、“城市管理提高年”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有效治理了城市“八乱”和“三亭一场两摊点”现象。启动实施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环境不断呈现出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良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