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
裴根福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三大经济区之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把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对关中、天水来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加快《规划》实施步伐,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以下是我个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关于发展目标。国家《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 2020年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16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3000元。按这一目标测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达到经济区的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就要达到19.2%,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就要达到17.8%。依据目前发展现状,要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与经济区其它城市同步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省政府《意见》提出天水的预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51亿元,增长率达到14%;按照国家《规划》和省政府《意见》,结合市情,天水市《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两年起好步(2009-2010年),5年大发展(2011-2015年GDP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3 %),10年新跨越(2016-2020年GDP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规划期2009年—2020年GDP增长率达到14%,到2020年GDP翻两番。
有人认为,我市《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过于保守,不够振奋人心,也有人认为,我市发展基础差,没有矿产资源,没有重大项目支撑,《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难以实现。我们认为,《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一种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这是因为,主要经济指标参考了天水市GDP历史数据,并预测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和因素不发生大的变化,能够沿着目前的轨迹稳步发展情况下提出的,这一目标对天水来说是跨越式的,但与经济区其他城市比较,差距仍呈拉大态势。如何看待这一差距,个人认为,这是我市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各市之间的差距是发展中的差距。实现上述目标,仅有《规划》、《意见》、《实施方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体的配套政策和制度保障,更需要有重大项目的支撑。我们绝不能因为是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甘肃唯一纳入的城市而妄自尊大,也不能因为与经济区其他城市存在差距而妄自菲薄,重要的是抓住机遇,全市一心,突出特色,克难攻坚,才能实现预期目标任务。
——关于发展路径。发展是硬道理。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多年来国家和省上在天水布局的大项目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全市基础设施欠帐较多,许多优势资源难以得到开发利用,很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经济区内、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天水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重要的经济强市、文化旅游大市和经济区西端新的增长极,要选择切合天水实际的发展路径。
首先,加快消除交通瓶颈制约。近年来我市交通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影响和制约我市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仍然存在。围绕把天水建设成为经济区西端重要交通枢纽,全力配合国家省上抓好宝天高速城区过境段、天定高速公路、天平铁路建设,加快实施宝(天)兰(州)客运专线,争取实施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武(都)铁路、天水至哈达铺铁路、建设天水铁路中心枢纽等项目,开通天水至西安城际列车,迁建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到十二五末,构筑起由高速公路、铁路组成的东西快速、南北畅通的双“十”字型交通主骨架,实现天水区域内所有国道、省道全部实现高等级化,通乡、通村公路全部实现三、四级公路水泥或沥青路面,所有县区通高等级公路、铁路,形成天水区域内1小时交通圈,经济区内高速铁路1.5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3小时交通圈,彻底消除交通对天水发展的瓶颈制约。届时,天水与经济区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预示着天水与宝鸡、西安同城化时代的到来。
其次,打造装备制造业“航空母舰”。振兴天水装备制造业,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科学决策,完全符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符合当前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天水市情。《规划》提出“以西安、咸阳、宝鸡、天水为集中布局区域,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和战略性调整,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振兴天水装备制造业,要以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按照“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三大园区、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天水作为国家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优势,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与经济区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特别是要争取央企在天水落户。通过做强龙头,重点突破,以大带小,整体发展,全面提升天水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打造天水装备制造业“航空母舰”。
第三,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围绕壮大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扶持和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果品产业要以建设花牛苹果商贸城为龙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和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为载体,以花牛苹果集团为主体,切实做大花牛品牌;畜牧产业要突出发展肉(奶)牛产业,加速提升猪鸡产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重点发展小区、企业和专业村规模养殖,组织实施猪鸡产业提升计划和万千百十肉牛发展计划;蔬菜产业要以精细菜、鲜销菜为主,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突出主导品种,培育品牌,做大基地,做优产品,做强市场。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发挥甘肃天水农业高新示范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做强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四,培育壮大商贸文化旅游业。发挥天水区域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努力构建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向东联接宝鸡、西安,向西联接定西、兰州,向北联接平凉、庆阳,向南联接陇南、汉中的放射状大物流格局,打造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提高天水作为陇东南物流中心的辐射力;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一画开天,肇启文明”。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天水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具影响的重要文化品牌。以天水伏羲庙和卦台山为依托,以新思路、高起点、大手笔建设华夏始祖文化园,争取将公祭伏羲大典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不断提升伏羲文化旅游节水平,将伏羲文化打造成国内外重要的文化精品品牌,不断增强天水作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步伐,真正让天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长期以来,天水作为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只是地方认知,此次国务院加快甘肃发展《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建设天水区域中心城市,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区域中心城市的标准,要有快捷的交通,快速的通讯,良好的环境,方便的服务,合理的布局,功能的集聚,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强烈的开放度。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标准高,要求严,任务重。我们要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谋划和建设天水区域中心城市。要加快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启动新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规模,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建设区域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会展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应急中心等,使天水成为城市功能优化,产业集聚、要素集合、人口集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并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六,加快资源开发和利用。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天水矿产资源比较匮乏,天水到底是矿产资源富集地区,还是矿产资源匮乏地区?作为陕甘川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组成部分,天水地处塔里木至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结合带,涉及北祁连山东段,北秦岭西段以及中秦岭北部等三个大地质构造单元。成矿地质背景有利,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目前我市已发现有40多个矿种,各类矿产地达13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多处。探明或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属、非金属、地热三大类。金属矿产资源以铁矿为主,有各种类型的铁矿床,黄金矿产中岩金,砂金矿点均有发现。非金属矿产资源已发现非金属矿产地40 余处,矿产品达20余种。我市地热资源相对丰富,有武山洛门温泉、清水温泉、麦积街子温泉及中滩温泉四处,麦积区中滩地热资源已具备开发条件。长期以来,地质勘查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我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前不久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也为我市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国家将制定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指导目录,实施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勘查储备计划,加快实现找矿突破。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省上的大力扶持,天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关于推进机制。关中—天水经济区跨陕甘两个省级行政区,关中、天水分属陕西、甘肃两省,天水是甘肃省唯一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必然涉及众多复杂的跨行政区划的公共问题,《规划》实施中两张皮的问题非常突出,陕西与甘肃,关中与天水,规划如何统筹,产业如何布局,项目怎样协调等一系列问题,目前阻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体制与机制,没有建立起协调推进机制,解决问题没有渠道,直接影响经济区的融合与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