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
10月24日,天水市政府副市长郭奇若在北京参加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论坛时,就天水旅游业发展接受了新华社、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中国名牌杂志等媒体的联合采访,新华网等30多家新闻媒体对本次采访内容进行了转载。现将郭奇若副市长在接受联合采访时的谈话整理摘登如下:
记者:立足天水市情实际,您认为天水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郭奇若:天水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矿产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资源开发型和能源带动型的经济发展路子明显走不通。
天水是羲皇故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8000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696年的建城史。具有特色鲜明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等五大历史文化。同时,天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被誉为“陇上江南”,是陇上最佳宜居环境城市。
我认为,天水最独特、最大的优势,就是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陇上江南”为品牌的生态环境,同时具备这两大优势的城市,在全国不多,西北少有。
记者:您认为天水在旅游业发展上最应做好哪篇文章?
郭奇若:跳出天水看天水,立足全国看天水,面向世界看天水,我认为,天水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能做大做强的旅游品牌,就是伏羲文化。
今后,我们将围绕做大做强伏羲文化品牌这一目标,确立“追根寻宗”这一旅游发展主题,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一系列载体和平台,将伏羲文化真正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文化精品,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和促进天水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我们从多方面的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天水正在筹建“中华始祖文化园”,着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请问这一举措对于天水今后的发展有何影响?
郭奇若:关于在甘肃天水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的问题,不仅我们天水对此高度重视,多位国家领导人在这一方面也都有非常明确的指示。去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听取了甘肃省和天水市有关领导关于中华始祖文化园建设相关情况的汇报后,明确指示要在“伏羲的诞生地甘肃天水建设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并认为这一工程建设目前“条件已经成熟”。
我们认为,许嘉璐副委员长的这个提议高瞻远瞩,意义重大。在天水建设“中华文化始祖园”,从大的方面看,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小的方面讲,对于提升天水的知名度,扩大天水的影响力,促进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将顺应党的十七大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一系列精神,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将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办实办好。

记者:围绕将天水打造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这一目标,下一步将通过哪些载体和措施去实现它,初步设想有哪些?
郭奇若:从今年开始,我们初步计划通过实施六项工程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这六项工程概括起来就是“一节、一庙、一馆、一园、一区、一戏”。
“一节”,即办好以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天水伏羲文化节,使伏羲文化节真正成为联结全球华人的纽带,使“太昊伏羲祭奠”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
“一庙”,即保护维修好天水伏羲庙,同时全面整修伏羲城环境,扩建伏羲祭祀广场,使伏羲庙真正成为祭祀伏羲的中心、展示伏羲文化的中心和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
“一馆”,即新建天水伏羲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天水悠久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伏羲文化。
“一园”,即加快推进以伏羲文化为主的中华始祖文化园建设步伐,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
“一区”,即抓住国家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该区域传统文化比较密集的优势,规划在渭河流域建设寻根祭祖文化旅游区。
“一戏”,即创编一台以伏羲颂为主题的大型歌舞剧,进行常年演出,这样既可宣传推介伏羲文化,又能够解决天水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旅游链条不长的问题。
记者:尽管近年来天水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其发展现状与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谓还不相符。您认为,目前影响天水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郭奇若:纵向来看,天水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是十分强劲的。2007年,天水接待游客3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2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3.5倍和4.3倍。但是,横向来比,特别是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究其制约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是交通、营销等客观方面的原因。我认为,这其中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密,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旅游业发展应该起到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
认真审视天水的旅游,旅游要素“六位一体”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个别旅游环节仍是“短腿”。由于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不够紧密,旅游产业链延伸的深度、覆盖的广度明显不够,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游客“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问题,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游客很难请进来,即使来了,逗留的时间也不长,对天水旅游留下的影响也不深,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综合收入。

记者:您认为,文化和旅游之间应该是何种关系?
郭奇若:我始终认为,抓住旅游就等于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抓住文化则等于抓住了旅游的核心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基石。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把文化产业做大,才能使旅游产业繁荣兴旺。反过来讲如果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却没有变为旅游资源的话,那么则“魂”不附“体”,只有“魂”没有“体”,太抽象的东西也是不行的。只有“魂”和“体”结合起来,天水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大市才能作为世界品牌打响。
记者:针对天水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不紧密、文化对旅游发展引领作用不强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
郭奇若:关于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问题,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我们目前正在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力求在旅游和文化的结合上走出一条新路子。如我们当前正在以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伏羲文化为题材,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方式,高起点、大手笔着手策划创编一台以伏羲颂为主题的大型歌舞剧,以解决游客“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现状,全面提升天水旅游文化内涵。
记者:国务院正在规划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请问这对天水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郭奇若:关中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天水是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且都处在西丝绸之路上,具有联合发展旅游的良好基础。“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对于两地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追根寻宗”旅游品牌,加速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2009年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两地合作的空间将更加广阔,优势将更加凸显。
记者:我们应当如何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天水旅游产业?
郭奇若:就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的问题,我们已主动与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市的党政领导和旅游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过多次座谈交流,各方在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在今年8月上旬召开的全国部分旅游城市旅游局长会议上,我们还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五市一区签订了旅游发展合作协议书。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进程,在建立旅游合作发展机制、构筑旅游经济共同体、设立无障碍旅游区、加强联合营销、打造核心旅游品牌等方面,与关中地区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天水的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今后一段时间,天水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及目标是什么?
郭奇若:新一届天水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视,牢固确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思路,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全市上下当前发展旅游的愿望很迫切,呼声很高,意识很强,势头很好。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为统揽,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不断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一年整合资源,二年形成规模,三年实现翻番,五年形成支柱”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力争全市接待旅游人数、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较2007年翻一番;到2012年,力争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占到全市GDP的10%左右,真正将旅游业培育成天水的支柱产业,使其在富市、富民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