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六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甘谷篇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全县耕地面积88.2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高梁、玉米、黄豆、糜谷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药材、瓜类、蔬菜、水果、花椒、辣椒等。其中甘谷辣椒独具特色,白条党参、红富士苹果远销东南沿海及世界各地。以“燕家韭菜”、“雒家蒜苗”等为代表的无公害精细蔬菜畅销全国。月季花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继“99年昆明世博会”获1金6银7铜14枚奖牌后,又在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获得6枚奖牌,甘谷已成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畜牧业以牛、驴、马、猪、羊、鸡的饲养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已逐渐由自产自用转变为农民从事商品生产、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良种化和规模养殖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以丰裕养殖公司为龙头的一大批规模养殖村和规模养殖公司,肉、蛋、奶产品远销周边省市。
产业化格局惠农富农
■本报记者移红霞 董刚 特约记者刘强

苹果之乡话果香
谁也不会想到,甘谷县城关镇黄家窑的一片荒山,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一片绿洲,而且在这片绿洲上果实挂满枝头。播绿人田大有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猴王”。
田大有告诉记者,4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承包了这座荒山,种下了成片的果树。4年来,这些树苗长势喜人,已经开始挂果。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棵苹果树如果产生10元的效益,6.8万棵苹果树就是68万元。按每棵苹果树100元计算,就是680万元。如果是在盛果期,每棵苹果树就能收益300元,这样的话,就是2亿多元的收益,1年就能收回3年的投资。
田大有说,这些果树就像是他的孩子,对每一棵他都会精心照顾。不仅如此,他还聘用了100多名工人,不仅绿化了荒山,还解决了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田大有告诉记者,他还准备再承包两千多亩荒山,继续播绿。
甘谷县是果业生产大县,适宜苹果、梨、杏、桃、李、葡萄、核桃、枣等多种果树的栽培,尤其是种植以元帅系为主的苹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甘谷县果业局局长魏全立对记者说:“甘谷前不久刚获得‘中国苹果之乡’的荣誉称号,这一荣誉给果农们吃了颗定心丸,对甘谷县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全新的果业生产发展思路,即‘南北浅山抓果椒、散渡河流域抓特色、新果园区抓发展、老果园改造抓项目、精细管理抓精品、技术培训抓普及、储藏运输抓增值’的战略,大打果树生产翻身仗,以全面振兴甘谷的果业生产。”

八大模式富农民
甘谷县种植蔬菜历史悠久,生产的蔬菜素以“柔嫩多汁、质优味美、鲜脆爽口、芳香浓郁、色形俱佳、富含营养”而闻名。蔬菜生产已形成了“区域化种植、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组织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全录王辣椒、蒜苗、春萝卜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番茄、韭菜、辣椒、大葱、地膜马铃薯、大白菜、大蒜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燕家韭菜、雒家蔬菜已注册“燕家”、“雒家”商标,尤其近几年来实施的蔬菜高效栽培八大模式,更是让农民受益匪浅。
燕家模式。该模式是以“设施大棚韭菜栽培”为主的蔬菜产业。源于磐安镇燕家村,主要分布在磐安、大像山、新兴、谢家湾四乡镇,磐安镇渭河南岸规模集中,覆盖30多个行政村,总规模1.2万余亩,是渭河川区多年生设施蔬菜种植规模最大的菜种。近年来,“燕家韭菜”不断发展壮大,为甘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燕家韭菜”以“叶片宽厚,叶色浓绿,鲜嫩多汁、香辛浓郁,色形俱佳,富含营养”而享誉四方。
“五坪”模式。该模式是以设施大棚“春萝卜套果菜套菜花(甘蓝)”为主的蔬菜产业,是典型的设施大棚蔬菜栽培“一年三茬”两连套模式。因集中在磐安镇渭河北岸一带的十甲坪、五甲坪、裴家坪、李家坪、谢家坪,而称为“五坪”模式。主要分布在磐安镇“四街”张尉家沟、刘家墩、毛坪等10多个行政村。
雒家模式。该模式是以“地膜马铃薯复种大葱(蒜苗)”为主的蔬菜产业,是近几年在新兴镇雒家村兴起的“一年两茬”蔬菜栽培典型模式。该模式投入成本低,生产简便,易于推广。
白云模式。该模式是以“地膜茄子(黄瓜)间套玉米复种绿叶菜”为主的蔬菜产业,是大像山镇白云村菜农经过反复生产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而创造的“菜→粮→菜”一年三茬生产模式。该模式投入成本低,相对效益高。
中洲模式。该模式是以“大蒜复种大白菜”为主的蔬菜产业,是由六峰镇中洲村菜农经过长期生产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达到良种与栽培模式的优化,而创造出的高产高效“一年两茬”的露地栽培模式。其特点是前后两茬均耐寒耐湿,符合该区域地下水位较高的特点,虽投入较大,但经济效益显著。
大王模式。该模式以设施大棚“春萝卜套番茄套甘蓝(大白菜)”为主,是以新兴镇大王村为中心的设施蔬菜,“一年三茬”两连套为主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狄家模式。该模式是以“拱棚(大棚)西瓜套种甘蓝(大白菜、菜花)”、“地膜洋芋复种大葱(大白菜、甘蓝、菜花)”为主的蔬菜产业。近年来,该模式在渭河南岸的十里铺区域发展壮大,优势明显,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南后山模式。该模式是以“地膜菜豆栽培”为主的新兴蔬菜产业。是磐安镇南后山金川区域经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栽培模式,是实现蔬菜“南进”战略的具体体现。该模式主要分布在磐安、武家河、古坡3乡镇南后山的50多个行政村,总规模1.0万亩,亩产在3000公斤左右,亩产值2000—2500元。
据了解,目前,甘谷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近20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总产值近4亿元,农民蔬菜收益达到2亿元,燕家、雒家、白云、中洲等20多个村,人均蔬菜收入已经占到农民纯收入的80%左右。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甘谷县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总产值达到5.3亿元。
畜牧鼓起钱袋子
畜牧业无疑是甘谷县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今年以来,甘谷县立足县情,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建立畜产品安全体系为起点,通过发展规模养殖,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开拓畜产品市场,使全县的畜牧业生产格局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甘谷县福庆养殖协会位于甘谷县新兴镇盘石村,成立于2004年8月,由本村的10户养殖户和周边的5户养殖户自愿组建。在运行中做到了“七统两分”,即统一规划场地、统一品种、统一购进饲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程序、统一对外销售、统一协调资金、分户饲养、分户核算。目前已有养猪、养鸡两个养殖小区,会员达到61户,养猪存栏达到12000头,饲养蛋鸡10万只。养殖户户均收入2.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300多农户发展养殖业。小区内畜禽出栏量占全镇出栏总量的60%。2007年,该协会争取项目资金80万元,在本村散渡河畔建立占地15亩的标准化良种猪繁育小区,年可饲养繁殖母猪300头,年生产仔猪5000头、出栏育肥猪5000头。甘谷县福庆养殖协会的发展壮大,是甘谷县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截至九月底,甘谷全县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8.484万头、163.83万只、2.898万头、6.093万只。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3.711719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618元。
外出务工去淘金
近日,甘谷县五家河乡石家大山村的农民石宝林从银行取回了儿子在外打工挣的1万元钱,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在甘谷县,像石宝林的儿子一样外出务工的人还有很多。据了解,甘谷县上半年共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10.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
优越的地理位置,淳朴的风土人情,浓厚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的甘谷人。
甘谷县劳务输转工作始于1987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该县最大的项目和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该县积极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并举、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并重、分散输出与有组织输转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逐步形成了“县有劳务办,乡有劳务站,村有信息员,外有劳务工作站”的劳务服务网络,经过广大劳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全县劳务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甘谷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劳务输出基地县,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大的项目来抓。该县还组织了考察队,先后赴深圳、上海等地考察劳务市场,进行有组织输转。在建立北京等3个劳务工作站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山东等地的联络,签订用工协议。在全县15个乡镇成立了劳务站,建立了甘谷县劳动力中心市场和甘谷县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中心,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了对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实现了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广大务工人员北上哈尔滨,南下海南岛,东赴东海之滨,西出玉门阳关,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汗水尽洒长城内外,在全国各地诚信务工,树起了“甘谷劳务工”的金字招牌,为全县劳务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金成是甘谷县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1976年进入甘谷县建筑公司第一工程队从事瓦工技术施工,随工程队东奔西跑在外打工多年。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和勤学苦练,他掌握了施工技术知识。1988年10月,马金成通过全面的市场调查,成立了“甘谷县高桥工程队”。他克服了企业在创建过程中一无上级投资、二无自筹资金、三无办公场地的困难,通过多种渠道贷款7万元,租用土地2亩,举债起步,负债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现已发展成为被省建设厅审批认定的工民建工程总承包二级施工企业的“甘肃高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并以建筑业为龙头,以房地产开发为导向,先后组建成立了“甘谷县高达房地产开发公司”、“甘谷县高达物业管理公司”。同时,还吸纳了很多务工人员,让他们有活干、有饭吃。马金成的公司自1998年产值突破一千万元以来,逐年递增,近3年产值已达到6800多万元,累计上交利税55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甘谷县目前共有1.2万名劳务人员回乡,买了机子、盖了房子、办了厂子,带动农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2007年,甘谷县共输转剩余劳动力13.8万人(次),劳务总收入4.5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劳务脱贫1.1万户,劳务返乡人员兴办各类企业10000多家。而且,县城和乡镇近年来兴办的建材、化工、养殖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和经济实体,大多数都是由返乡劳务人员创办的,他们在自身致富的同时,也促进了甘谷县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