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之名,守护神山圣水

(配图:天水在线)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市内的好楼盘每平方米售价超过4000元。对地处内陆的地级市来说,这样的价格凤毛麟角。天水房价高启,理由何在?答案是:生态好。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这个宜居养生的好地方,坐拥全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群。
天水市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兼有南北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下属的21个林场、15个经营服务单位,分布于天水、陇南、定西3市8个县(区),经营总面积1245.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963.6万亩,森林覆盖率61.4%。

生态建设的主战场
小陇山林区森林生态效益的高低,除对林区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外,在维持黄土高原西部以及黄河、长江流域地区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有林场始终是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排头兵。这里是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从1962年建局到天保工程实施前,全局共完成荒山造林、灌丛和低产林改造318万亩,综合培育次生林627万亩次,森林覆盖率由44.8%提高到54.6%。
林场过去85%的人员参与采伐作业,天保工程实施以来,95%的职工参与生态管护。一前一后,国有林场将森林面积净增57.27万亩,森林覆盖率又提高了6.8个百分点。目前,林木蓄积量达到3059万立方米。

森林经营的试验田
2005年,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天保工程示范点和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点。
40多年,林场的森林经营也经历了4个历程,次生林培育阶段、用材林基地建设阶段、天保工程实施阶段、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验示范点建设阶段。在不同时期,生态建设始终不间断,总结了因地制宜,抚、改、造、采、封等综合培育的经验,开展了优良树种的选择、引种、驯化研究,编制完成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实验示范点实施方案》,实现了小陇山林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和高校,在林区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

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地处四大植物区系交汇处,小陇山林区自然环境呈南北交融、东西过渡的特点,是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植物基因库。目前,林区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700多种、森林昆虫1670种,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随着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多年少见的豹、林麝、羚牛、猕猴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多,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384种。
李子林场有白皮松750多亩,是国内拥有较大面积白皮松的地区之一。在小陇山林科所,从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实验林,到欧洲云杉示范林、楸树珍贵用材林培育基地,这里有南北树种都适合的土壤环境。各国有林场则是林科所实验研究的试验田,今年在李子、观音、党川3个林场营造家系对比实验林、家系示范林、混交林面积322.3亩。

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业是小陇山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的龙头。他们尝试发展了山野菜、蜂蜜加工、鹿血酒生产等特色林业产业,培育绿化苗木、园林花木的优势产业,同时鼓励职工自办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角度,基层要根据实际办事。”小陇山林业局副局长何建平说。通过创新经营,提高林场收入,改善职工生活。
目前,各个林场都在开展营林区标准化建设,努力将林区公路、管护站、防火队、职工住房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党川林场退休职工张自铭,把林场经济适用房的首付收据单压在了箱底。明年,他就能住上新房了。

几代人倾情的风水地
1929年大旱,陕西关中平原颗粒无收,一些人逃荒到小陇山一带扎了根,因为这里的粮食年年丰收。
党川林场场长苗登科正是这些移民的后代,父亲就在林场干了一辈子。9岁那年,苗登科随父亲到林区,很早就了解从事生态建设的重要和奉献林业的艰辛。
在李子林场,老中青三代职工李存贵、雷景旭、王英斌坐在一起,聊起林场的工作和生活。李存贵在林区工作38年,从一个农民成为国家职工。他说,自己与林场的感情是不可分割的。雷景旭已经当上了主任。他从小就在林区长大,是林场的第二代,用青春见证了林区生态的改善。王英斌是年轻的80后,在林场工作3年了,他在学校里学的是森林资源管理专业,现在林场的经营管理一年比一年好,他工作得很踏实。(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