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工业强市” 振兴装备制造业
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配图:天水在线)
【本报讯】(记者成雄)说起“长城”电器,人们就会联想到天水。如今,在我市,像“长城”电器一样,拥有一定知名度的还有“星火”机床、“海林”轴承等一批名牌产品。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启动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2341”行动计划。同时在企业中开展了以争创中国名牌和甘肃省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甘肃省著名商标、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和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争创”活动,取得了实效。去年,华天科技成功上市,星火机床荣获“中国名牌”产品,星火机床公司荣获甘肃惟一一家“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天水长城电器实验研究所升格为国家级电器检测中心之后,“海林”牌商标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市中国驰名商标的空白。同时,我市大力实施“10强50户”工程,全市工业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工业经济呈现出经济规模扩大、项目扩展、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继“华天科技”股票成功上市后,213电器公司又被评为“中国机电行业影响力企业100强”。今年1至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7.79亿元,同比增长21.8%。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为主导门类,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拥有了一批研发能力、装备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骨干企业,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科研开发机构。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完成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41项,使2007年成为我市多年来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最大的一年,彻底改变了工业经济自2003年整体扭亏为盈以来增速低位徘徊的局面。“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2007年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是35.8亿元、73.3亿元和8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85年的34:40:26演进至2007年的18.3:37.4:44.3,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实现了从以农村经济为主到以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非农就业岗位的66%由工业提供。“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也使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1985年到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由5.1亿元增加到35.45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2%,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工业。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市工业已进入了发展的良好时期,在全省的比较优势已经凸显。同时,我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得机遇和具备的工作基础。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为我市企业“走出去”谋求更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些骨干企业已经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随着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装备制造业计划的推进,把天水列入“关中——天水经济区”进行规划以及我省正在实施“东部交通大会战”、省上“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陆上‘三峡’”战略,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更多地争取项目和资金,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延伸我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协作配套,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提速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多年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实践,使我们已经具备了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条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围绕“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三大园区、发展五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即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华天电子、星火机械、长城电器三大工业产业园和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五大产业集群),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工业园建设为平台,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战略重组和产业链延伸为主线,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特色和品牌产品为重点,突出项目建设,强化技术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工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天水建设成为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