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中职排头兵
——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
天水日报记者 陈飞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有一所享誉陇上的中职名校。近5年来,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招生人数成倍增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联合办学不忘贫困县,贫困生资助设立“爱心”基金,毕业生技能过硬,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它就是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奖励,正在蓬勃发展的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以下简称省工校)。

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校长李宗义
奖牌块块显业绩
省工校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十里,隶属于省经委,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近年来,学校初步形成了以“中专教育为主体,高职教育为依托,专升本教育为延伸”的多层次办学格局,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07年9月,学校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共有两所中职学校获此殊荣;同年11月,又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省经委系统“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12月,被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先后还获得省人事厅“毕业生分配先进单位”、天水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校长李宗义被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4年,省工校被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项目培训学校,2006年,省工校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入选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107所先期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中等职业院校。一块块奖牌,一项项荣誉,既是上级对学校工作的肯定,又凝聚着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省工校人在荣誉和成绩面前,不骄不躁,把荣誉当作工作中的动力,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向“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中职名校迈进。
一二三四新思路
2003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在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提出了“1234”的整体工作思路,即以学校发展为中心,建立招生和就业两个体系,抓好教学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三个重点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建设,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走出了职业教育的新天地,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制度改革显活力
从2004年开始,学校以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学校各项制度的改革。按照“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对学校各类人员实行合理设岗,按岗聘任。特别是对学校中层干部终止任命制,实行聘任制。内部分配上实行按岗定酬的办法,合理的拉开了收入差距。通过改革,初步形成了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办学的活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数量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要求。由于学校编制有限,正常引进教师难以实现,为此学校创新模式,以长期聘用和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式补充教师队伍缺额。相继聘用了130多名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有实践经验的工厂技术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实行与正式在册人员相同的工资标准,尽量做到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拓展渠道促就业
省工校在确立办学指导思想时始终围绕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让受教育者获得生存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为目标,“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
近年来,学校坚持把拓展就业渠道,培育就业市场,构建就业网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在巩固长期接受学校毕业生的省内企、事业用人单位合作关系的同时,深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学校先后与富士康集团、上海中芯、青岛海尔、正泰科技、青岛海信、天水华天科技、天水长城开关厂等多家就业环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国内300余家企业建立了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已基本实现了由实习延续到就业的定单培养模式。学校负责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建立毕业生实习就业跟踪档案,进行跟踪服务,随时解决毕业生在实习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为毕业生解决了就业出路,也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走“订单”培养之路。学校目前已与富士康集团合作设立了“富士康鸿准模具班”、与深圳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了“ASM班”、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设立了“中芯班”等企业定向班,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专业建设显特色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始终围绕“专业按照市场定,学生跟着市场走”的模式设置专业,开发了覆盖机械、机电、电气、信息管理、化工与环保等五大类40多个专业。坚持工科类院校办学特色,办好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等4个特色专业。利用假期购置了一批价值150万元的机械加工车床、数控仿真、数控维修、电气运行等实训设备充实教学一线,完善学生实训条件。同时按需求办好计算机应用、自动化控制、化工、环保、焊接、物流等适应甘肃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为学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做好了准备。

联合办学创新路
学校在招生工作中,提出“以出口带入口、用就业促招生”的思路,按照国家教育部倡导的职业教育要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的发展之路的要求,积极寻求联合办学伙伴。通过努力先后与张家川县、镇原县、临潭县和环县等11个县区实现了联合办学。这种办学模式不但推动了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也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
2006、2007年填报志愿和来省工校直接报名的考生比上年有了大幅度提高,由于容量有限,学校通过提高录取分数线和面试择优录取的措施对考生进行了“限招”,2004年共招收新生1400多人,2005年共招收新生2600多人,2006年共招收新生2800多人,2007年共招收新生3456人,目前学校在校生已达9000多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学校几代人多年的期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省工校实行联合办学的甘南州卓尼县职教中心,原先办学规模较小,只是举办一些短期的培训班,从未涉足过中职学历教育,在与省工校合作后,通过努力,2006年共招收学生31名,2007年共招收学生50名,虽然招生人数不是很多,但卓尼县职教中心也走在了甘南州职业教育的前列,此举受到了甘南州和卓尼县的肯定和好评。其次,学校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受到社会的好评。通过几年的努力,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成为甘肃省规模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模式抓质量
按照“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职教特色,努力推行“以项目为支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按“重实践、强技能、宽适应”的目标,学校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构建,增强课程体系实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此学校又投入了近300万元的配套资金。3个系已初步推出教学模块14个,并组织教师编写“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校本教材14本,初步实现了学科式教学体系向职业岗位能力教学体系的全面转轨,显现出了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构建了教学副校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教学项目负责人、教学模块责任人的五级教学责任体系,初步搭建了以项目为支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组织架构,不断强化了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目前,通过系主任推荐,确定了9名理论知识扎实、事业心较强、有培养前途的教师担任了9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以项目为支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海南、重庆等地召开的全国性职教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后,引起很大反响,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
“爱心基金”助贫困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贫困学生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目前,学校特贫学生的数量约占到学生总人数的20%,影响到学生正常完成学业。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够安心就读、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号召全体教职工献一份爱心,送一份关怀,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学校领导带头捐献一个月工资,全体教职工踊跃参与,筹资近10万元,创建了“爱心助学基金”。经过多方努力,学校共筹措专项资金110余万元。2007年5月,学校召开了贫困生资助大会,按照1500元、1000元、500元、200元的标准,第一批共资助1050名贫困生,资助总金额高达49万元,受资助学生比例接近20%。此外,学校还对2007级新生中成绩优异、家庭困难的200名学生连续两年免除每生每年2300元的学费共计46万元,直至他们走上实习岗位。同时,随着2007年国家中职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学校90%的学生享受到资助,为他们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学校发展了,他们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去年9月,学校先后给张家川县职业教中心、赵川小学,清水县山门中学等学校捐赠了价值近50万元的电教设备及课桌凳、体育用品,奉献了工校人的一片爱心,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半工半读见成效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的要求,学校根据教学和企业生产需要,采取灵活的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形式,帮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目前,学校已与天水星火机床厂、天水华天微电子等企业建立了半工半读的职教模式,此举得到了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2006年10月,学校作为甘肃省唯一代表,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07所先期实行半工半读试点的示范学校。
信息化建设迈大步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近年教育部衡量中专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力度,省工校建设了覆盖全校各部门的校园网,在原有校园网规模的基础上,又投入60多万元购买了130台计算机,新增了2个机房,使计算机总数达到600台,拓宽了校园网容量,为学生上网、上机实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时,学校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职工配置笔记本电脑,以便于教学交流和网上办公,实现了将学校现有的管理体系完全融入到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绘制蓝图谋发展
发展永不停步,省工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绘制了美好的发展蓝图,那就是:按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职业学校办学思想,以贯彻落实党的强国富民战略为工作切入点,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的发展路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机电类专业为主线,其他社会急需专业为依托,特色明显,办学实力雄厚,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目标。并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建成“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学校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全省职教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坚持“一二三四”的整体工作思路,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东西之间的联合办学力度,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的发展之路,为把学校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目标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