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
天水市投资环境暨项目推介会致辞
中共天水市委副书记 天水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李文卿
(2008年4月5日于西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四月的古城西安,春意盎然,宾客云集。值此第十二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隆重举办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天水市投资环境暨项目推介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向应邀莅临推介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注和参与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亲切的问候,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规划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大决策,“关中——天水经济区”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三大跨行政区划经济区之一,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关中地区和天水市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天水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一区中甘肃省唯一列入该经济区的城市,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它对于进一步提升天水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实力、做大做强以深厚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旅游文化产业、推动以特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以及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天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响应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规划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密切我市与关中地区各兄弟城市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增进外界对天水的了解,提高天水在外界的认知度,扩大天水与关中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的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使我市更好地融入并服从服务于经济区发展大局,实现优势互补,区域良性互动,推进共同发展,在这里,我重点把天水的投资环境向各位作一介绍。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之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5万。天水地处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交汇处,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天水市相继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CCTV“最具西北风情的西部名城”;三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两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长安杯”奖、“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地、市”称号;连续十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良好地区,相继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卫生城市、甘肃省园林城市等称号;优化资本结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等七项全国性试点工作先后在天水开展并取得实效。《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把天水列为国家数控机床及数字智能型仪器仪表、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35.8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73.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87.1亿元,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45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22.76亿元,增长22.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86亿元,增长40.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9亿元,增长15.9%;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19元,增加734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3元,增加138元,增长8.3%。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是装备制造业基础良好。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国家确定的全国数控机床及数字智能型仪器仪表、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是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两在聚集区之一。建国以来,在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先后经历了50年代起步、60年代至70年代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较快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为主导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成为天水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把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使天水装备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拥有了一批研发能力、装备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骨干企业。2007年限额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达到60户,工业增加值、主管业务收入分别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的50%、67%。培植发展了“长城”电器、“星火”机床、风动工具、“海林”轴承等一批名牌产品。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天水长城电器试验研究所升格为国家高低压电器质检中心。以微电子、电器、机械加工、制药等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已形成规模。产业结构与周边地区以能源为主的工业格局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天水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天水得天独厚的旅游景观。面积215平方公里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名,景区内有被誉为“东方雕塑馆”之称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把天水麦积山列入丝绸之路旅游区。境内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庙和伏羲创画八卦的遗址卦台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45处,风景旅游小区47个,景点228处。天水已经成为中国西部著名的旅游胜地,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天水的土壤、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西北首家航天育种基地。苹果、花椒、辣椒、韭菜等果品和蔬菜产量高、品质优,特别是“花牛”苹果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盛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林木资源2500多种,出产药材、生漆等林副产品百余种。依托资源优势,林果、畜牧、蔬菜三大支柱产业和中药材、花卉等优势产业已初具规模,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广阔前景。
四是区位条件优越。天水是甘肃的东大门,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物流中心。陇海铁路横贯全境,310、316国道连接东西,宝天、天定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是沟通陕西、四川、宁夏、甘肃四省区的交通枢纽。天水也是国务院启动的关中——天水经济最西端的重点发展城市,天水列为重点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发展高技术、装备制造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天水是陕甘川宁蒙毗邻地区经联会四省十五方的发起方和常务执行主席,具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能力。
五是自然生态独特。天水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和山间河谷盆地并存,土质肥沃,植被丰茂,森林履盖率达30%,小陇山、关山、秦岭三大林区林地面积达1026万亩,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独特的自然生态,为建设陇上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创造了条件。
六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天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695年的建城史。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题词“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七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天水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占全省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8人。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集中,城市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培训机制健全,综合素质较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劳动力供给具有可靠保证。
与此同时,我们以建设“和谐天水、文明天水、富裕天水”为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投资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不断加大道路、能源、供电、供水、通讯、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打造天水经济开发区创业主平台,努力营造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硬件环境;坚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打造“诚信天水”;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企业降低用地、用电、用水、用工等商务成本,努力营造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政策环境;建成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全程跟踪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山高招来云外客,筑巢引得凤凰栖”,目前,一大批知名优势企业相继落户天水。天水正以其低廉的商务成本,优越的创业环境,舒适的人居环境,成为广大客商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八方人士创业的优良平台。
立足基本市情,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天水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五大目标(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抢抓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发挥六大优势(交通区位、制造加工业、特色农业、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实施五大战略(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突出四大重点(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小康抓“三农”、和谐抓民生),加强三大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镇化),培育三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旅游服务业),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天水市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特色鲜明的经济文化大市。

按照这一思路,重点从六个方面发展天水经济,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第一,发挥装备制造业优势,提升区域工业竞争力。一要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住国家把天水列为重点装备制造业基地、 “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部分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用产业集群的理念谋划、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优势产品,做强优势企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增强配套服务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配套联动的产业集群。二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一批能够显著提升经济实力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能源资源开发项目、旅游及现代服务业项目、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社会公用事业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项目投融资机制。加快各县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提高工业园区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培育、聚集、孵化和辐射作用。三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以股份制为方向的改革,再造机制体制新优势,推动企业走出困境。四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方位营造宽松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十一五”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