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 农民的致富之路
——我市劳务经济工作系列报道(一)
开栏语
我市劳务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劳务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劳务品牌优势进一步凸现,劳务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劳务输转达23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3亿元;2006年劳务输转67.59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15.61亿元。预计,“十一五”期间,年输转能力约70万人次左右,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力实现就业和农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本报从今天开始连续对我市近年来劳务输转、培训、品牌宣传创建、农民工维权、劳务派遣等方面进行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近年来我市劳务工作的重点——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目前,市、县区有专职工作人员79人,乡镇专兼职工作人员357人,乡村劳务信息联络员3200多人,形成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劳务工作网络,为保证我市劳务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劳务品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农民工工作的要求,市劳务部门创办了《天水劳务》信息报和《天水劳务快报》,建立了《天水劳务信息网》,并与市内各新闻媒体相呼应,为进城务工人员和广大农民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树立劳务典型、推广工作经验、传递工作动态、发布用工信息。为了提升天水劳务的市场竞争力,200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功注册了“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和“天水女娲家政大嫂”三个劳务品牌。
(三)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我市对农民工的培训,正在由以引导性培训为主向以职业技能性培训为主迈进。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86家,学历、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在校学生达5万多人,结合“阳光工程”、“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每年培训预备劳动力、在岗务工人员和即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达10多万人。
(四)信息网络逐步健全,组织输转不断扩大。我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成立了“天水市劳务派遣服务中心”,已在各地设立42个工作站,450多个联络站,聘请劳务经纪人、信息员3200多人,在全国各地建立劳务基地1600多个,并与500多家用工单位保持常年联系,实现了输入地与输出地的双向对接。我市每年都要组织赴疆摘花工4—5万多人。
(五)树立劳务典型,推广先进经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劳务收入已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占农民现金收入的1/3以上,占部分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现金收入的70-80%。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秦安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示范县”,秦州区、麦积区、张家川县被评为“全省劳务输出示范县(区)”。杨万学等10人荣获“全国创业之星”,秦晓明等35人获“全省返乡创业带头人”称号。
(六)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农民工权益。2002年以来,我市累计清欠农民工工资5957.2万元,涉及农民工9.38万人次。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为务工人员量身定制并免费发放了8万张“绿卡天水劳务银联卡”,在全省尚无先例。
(七)认真贯彻国务院座谈会议精神,积极做好农民工工作。去年,我市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33个部门共同参与农民工工作,形成了农民工工作全市各方联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陈禄堂、游德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