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山里人不知 千呼万唤才出来
我市全力挽救民间“闹子”
本报讯【记者董刚】我市目前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或许人们对秦州小曲、秦安小曲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所了解。然而,流落在民间的“闹子”却鲜为人知,如不及时抢救,将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11月底,我市70岁高龄的文博研究员王耀老先生怀着对文化事业的执著,毅然发起了抢救“闹子”的行动,记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意义深远的活动。王耀老先生告诉记者,“闹子”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即兴发挥而创作的一种民歌,其类似于山歌、号子。但是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闹子”粗旷、豪放,唱腔中流露出淡淡愁音,因为歌唱者都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主要用于群体性劳动场面,首先由一人背歌(相当于引唱),而其余人等背歌完后集体吆喝,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困,从而增加劳动的热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娘娘坝镇李子园村是我市五县两区“闹子”唯一存在的地方,为了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失传,记者日前随同秦州区文体局的同志以及相关人士奔赴李子园找到了李树发、李汉生、张亚利、池百代四位民间艺人。李树发老人告诉记者,这种曲子他们的祖辈就唱,如今这一辈会唱的在李子园一带已寥寥无几,原来有合作社时还在集体劳动的场面中常唱,但自从分产到户后就很少有人唱了。
随后这几名艺人拿起了锄头走进田间,从头到尾现场表演了一番,文化部门和媒体全程进行了录制。看到了“闹子”被政府重视起来,几位老人脸上充满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