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世智
如果说青藏铁路是一条“雪域天路”,那么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就是一条“陇上天路”。这条全长91.114公里的高速公路,76%的路段都由桥梁和隧道组成,是我省目前桥隧比例最高的路。2005年8月31日,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奠基。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诸多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以及开创性的建设理念和环保措施,使宝天高速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备受人们关注。
宝天高速公路甘肃段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甘肃最大的天然林保护基地——小陇山林业自然保护区、麦草沟自然保护区和麦积山国家森林公园。沿线有国家级保护植物21科25种,羚牛、金猫、云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33种,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从一开始,交通部和省上领导明确提出,要把宝天高速公路建成国内一流的生态路、水平路、形象路、旅游路和科技路。
针对这样高标准的要求,作为“搞工程”的人,宝天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更愿意将其具体化——整个项目建设确保“飞天奖”、争取“鲁班奖”。在此目标之下,项目办与相关单位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项目办还制定和完善了《施工管理细则》、《安全生产细则》、《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等几十个管理制度和办法,将项目纳入规范化、合理化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办坚持每周一次大检查,半月一次分析会,每月一次调度会,将整个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纳入有效的监督、监控之中。在工程管理当中,宝天高速公路项目办则推行“无缝隙管理”理念,把工程质量要求融入每一个细节管理当中。
优美的环境是宝天高速公路的一个亮点,而环境保护却是工程施工的一个难点。在管理中,项目办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和“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强力度的恢复”原则,充分贯彻工程设计理念,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对施工队伍住在哪儿,从哪儿取土,隧道弃渣倒哪儿等等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不仅如此。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施工车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项目办根据工程设计,以环保、便捷、短直、少占耕地林地为原则,仅施工便道就要求施工单位开辟了98条,共长85公里,总投资2603万元。对于施工单位污染或是破坏环境的行为,项目办则坚持予以纠正。比如,16标段的仙人崖大桥在打桩基时,地下水伴着泥浆汇入附近的小河,就受到项目办的警告。负责施工的中铁十二局一公司当即修建了四道梯级沉淀池,泥水流入沉淀池,澄清后再汇入小河。
长度位列全国第二、世界第三的大坪里隧道,是宝天高速公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隧道双洞总长24公里,其中左洞长12公里。为了不破坏周边生态,大坪里隧道采用了独头掘进方法施工。两个隧道,四个洞口,分四个标段。每个标段独头掘进长度都在6公里左右,最长达6.5公里,这在国内公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而由此也带来的排水和通风则是世界性难题。当前国内最先进的风机送风的最大距离为3公里,远远小于隧道掘进深度。再加上两个标段是上坡打洞,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更不容易排出洞外。还有两个标段是下坡打洞,地下水流汇聚于工作面,必须依靠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地下水,严密防范突然遇到承压富水带,技术复杂程度,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通过严格管理和科学施工,一座座隧道顺利掘进,一座座桥梁灌桩建设,宝天高速公路整个工程正在全速推进。截至7月底,全线44座特大隧道和隧道工程累计进尺已超过15公里,二次衬砌累计完成2595米、仰拱7536米;111座特大桥、大桥、中桥和小桥,钻孔灌桩任务已完成年计划的近八成。其中,李子坪特大桥完成桩基186根,占年计划的63%;朱家庄特大桥完成桩基93根,占年计划的70%;榆家湾特大桥完成103根,占年计划工程量的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