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名城民居系列报道之(二)
天水民居 细看保护三年间

本报讯【记者魏晓文】我市的城市改造始于1995年,2000年市政府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知名专家董鉴泓教授调研编制了《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内容对有保留价值的历史街区进行了保护。
2003年4月11日,甘肃省文物局向天水市政府下发公函,要求对具有特殊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民居院落和古建筑群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组织专家勘察论证,制订出具体保护规划。按照其实际价值报不同级别的人民政府确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在其后的三年间,天水市政府及文管部门开始大刀阔斧启动民居保护工程。从此让我们开始了数百年从未有过的对天水民居的关注和保护。
其实早在2001年天水市文化出版局就委托河北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编制了南宅子保护维修方案。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水市政府经过一年的努力,投资300多万元搬迁了院内住户,决定将南宅子建成天水民俗博物馆。为此,天水市政府决定每年由市财政拨款30万元用于征集民间民俗品,民俗博物馆的收入同时也解决了民居的日常维护修缮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