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加快实施“商贸兴区”战略,把秦州区打造成商贸流通核心区和带头区,秦州区四大组织先后对区域内商贸流通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多次召集有关企业负责人座谈,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深入分析商贸流通业现状及发展优势,经充分酝酿讨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出台了《秦州区加快推进“商贸兴区”战略实施意见》。
秦州区加快推进“商贸兴区”战略实施意见
天秦区委发〔2016〕97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促进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和《甘肃省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5〕13号)精神,结合秦州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商贸兴区”战略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以区委七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为统领,加快推进“商贸兴区”战略,实施“36141”商务工程,努力打造“三大商圈”即龙城(中心城区)商圈,天河(城市东部)商圈、秦州新城商圈,积极推进“六大商贸聚集区”( 天水、平南、皂郊、汪川、娘娘坝、关子)和“十个乡镇商贸中心”(秦岭、牡丹、杨家寺、齐寿、华岐、大门、苏成、李子、店镇、铁炉)建设步伐,重点培育“四大新型业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家政服务、特许经营),全力构筑“一个中心”(陇东南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能够辐射带动陇东南的区域性生产资料流转基地、生活资料集散基地和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理念超前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带动全区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快速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70户,实现限上企业总量翻番,其中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10户(5亿元以上3户、3亿元以上3户、1亿元以上4户),新增星级酒店5家,新增年交易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处,培育建设年货物吞吐量百万吨以上的物流企业5户;商贸流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明显提升;“商圈、区域性商贸聚集区、标准化商贸中心、村(社)级便利店”四位一体的城乡市场体系立体空间布局初步形成;覆盖天水、辐射带动陇东南、影响西部的物流集散中心功能基本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三大商圈”,提升城市商业的辐射带动功能。面向西部、着眼长远,通过打造“三大商圈”,重点推进原有商贸流通企业升级改造、大体量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建设,逐步形成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点面结合、统筹推进的秦州商贸流通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在瀛池大桥以东、五里铺大桥以西继续巩固和发展龙城核心商圈地位,加速这一区域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改造升级,引进知名企业与秦州区传统商贸企业对接,实现强强联合,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位和服务质量,加快传统商贸企业与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的深度融合,形成仓储、会员式便利商场、超市、专业店等现代商贸物流聚集区,逐步扩大龙城核心商圈的服务范围和辐射半径,积极打造名优小吃一条街、大体量专业商业综合体和五星级酒店,利用南北两山玉泉观、南郭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伏羲新园、南山滑雪场、飞将广场改造、人民公园改造、66号文化创意空间等项目,努力打造区域内知名的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区,使龙城商圈逐渐成为引领天水消费潮流,扩大天水消费需求,展示天水城市形象的核心区。及早动手谋划,着力打造中梁空港城商务区,完善其功能布局。
二是在五里铺大桥以东、成纪新城以西积极引导和建设城市东部现代物流业聚集的天河商圈。随着天河广场的建成,天水城市建设东扩,天水商贸城、天水供销大厦等大型商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成,在这一区域及早谋划建设五星级酒店、大体量城市综合体,尽快使森美科技孵化大厦等建设项目落地,努力形成以天水七里墩城市购物广场、闫家河花鸟鱼虫市场、东城区文化产业园等项目为依托,以天水商贸城综合服务功能为基础,以天水供销大厦高档品牌服装、高端电子电器产品消费为引领,集会议展览、商务办公、商品交易、产品展示展销、物流配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端商务中心。
三是在瀛池大桥以西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随着锦绣园、山水新城、山水嘉园、山水一号大桥、秦州大道及滨河南北路西延拓展等重点项目的陆续建成和落地,这一区域将逐步形成秦州新城商圈。太京、藉口要结合新城建设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现有项目的建设步伐,配套建设商贸物流业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布局。该片区正在建设的秦州印象、福田?天水中心、文景园步行街、上亿广场?台湾士林不夜城、佳??水岸小镇商业步行街、秦州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将与新城区汽车商贸城及秦州物流园区、天水市果品交易市场等共同构成城市西部商贸物流聚集区。
(二)加快农村商贸体系建设步伐。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异地搬迁、财政异地搬迁、棚户区改造及农发行、国开行贷款项目、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等项目的实施,按照乡镇产业布局、地域特色、资源优势、交易习惯,科学合理布局农村市场,统筹推进,相互支撑,形成聚集效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皂郊、平南、天水、汪川、娘娘坝、关子等乡镇建设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六大区域性商贸聚集区。皂郊、天水、关子依托高速公路出入口优势,重点建设辐射一定区域的产地专业市场,配套建设具有一定体量的商业综合体。娘娘坝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商贸旅游业聚集区,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带动农民发展庭院经济,规划建设农家乐聚集区,努力打造传统老街与新型城镇、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风情小镇。汪川根据当地产业优势、风土人情及消费习惯,重点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专业市场、商贸物流综合体为主的聚集区。平南结合伏羲国际影视城、传统五项赛事训练基地、孙集村休闲娱乐建设等项目及现有的商贸物流基础设施,重点建设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新农村建设展示、农家乐、农贸市场、商业综合体为主的聚集区,努力打造中国乡村民俗旅游强镇。在秦岭、牡丹、杨家寺、齐寿、华歧、大门、苏成、李子、店镇、铁炉等区域建设标准化商贸中心,通过招商引资、财政扶持的办法,每年建成1-2个标准化商贸中心,在特色农产品集散地配套建成小型产地市场,在各行政村(社区)建设便民商业设施及村(社)级便利店。
(三)大力发展新型业态
1.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规划建设皂郊-太京-藉口片带区域性物流园区、区级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体系,不断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优化物流配送布局,引进和支持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建立配送联盟,大力发展专业物流,规划并支持建设电商物流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引导扶持物流企业从中心城区外迁,向腾邦、藉口物流园区聚集,努力打造覆盖陇东南、面向全国的物流配送中心。
2.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依托秦州特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建成集推广、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电子商务聚集区,进一步增强集群聚合效应,实现实体购销渠道和网络购销渠道互动发展,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汇聚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格局。
3. 积极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行业发展与市场规范相结合,加快制定家政服务业标准,建成覆盖全区的家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市场准入和备案制度,努力打造国家级家政、服务养老业示范城市。
4. 大力发展特许经营。鼓励大型连锁企业、老字号企业,利用品牌、商号、配送体系和经营管理等优势发展特许经营,形成“规范化、可复制、易扩张、能监管”的特许经营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大型连锁企业在秦州设立总部、采购配送中心、结算中心,提升我区连锁经营发展水平。
四、工作重点
(一)加大商圈业态培育力度。“三大商圈”要突出“会展旅游、商务总部、时尚购物、娱乐休闲”四大功能,以品牌带动、业态丰富、功能互补实现“三大商圈”差异化发展,大力实施“名街、名店、名品”工程,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商品入驻秦州,发挥名店名品的聚集带动效应,鼓励发展特许经营、电子商务,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精细化实施商圈环境综合管理,扩大商圈开放空间,整合商圈内资源,完善城市道路、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加快街道综合整治力度,全面优化商圈秩序,提升商圈魅力。
(二)培育壮大流通市场主体。支持和鼓励兰天、百货大楼、商厦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商业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来秦州投资,鼓励建设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微商贸流通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品化发展。加大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申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支持“老字号”企业加快产业开发、品牌建设。
(三)建设藉河风情线商贸产业带。围绕藉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规划贯通藉河两岸的商贸产业带,充分利用伏羲文化、秦宗文化、三国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在藉河沿线加快建设旅游、美食、购物、娱乐、休闲、养老等业态,推进藉河风情线东西延伸建设步伐,形成“历史文化有载体,产业运营有内涵、水系特色很明显”的商业文化开发模式。
(四)加快特色商业街建设。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街一产业”的思路,加快制定我区特色商业街发展规划;改造建新路、新华路、大众南北路、青年南北路、自由路、解放路、民主西路、岷山路等重点街区,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各具特色、业态先进的商业示范街区;制定特色商业街命名和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提升服务,促进特色商业街的繁荣和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夜间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特色名街,形成较为完善的商业街管理体系,使特色商业街成为秦州的商业文化名片。
(五)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把发展大众化餐饮作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就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有效资源,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培育一批大众化餐饮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大众化餐饮的规模、质量和服务水平;谋划每年举办一次美食大赛,引进省内外名优餐饮品牌入驻秦州,丰富秦州餐饮文化,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方便卫生、环境优美的早餐服务网络,形成以大众化餐饮为主的餐饮产业结构,满足广大居民的餐饮消费需求。
(六)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制定《秦州区专业市场建设发展规划》,优化专业市场布局和结构,加强组织和政策保障,对于已具备建设条件的专业市场要尽快明确建设范围,加快建设进度,加强规范管理,出台招商优惠政策,吸引客商入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以汽车汽配、建材、服装、小商品批发零售、农资农具、五金机电、医药医疗用品及农产品等为主的专业交易市场,进一步提升我区商贸流通业的辐射能力;鼓励专业市场积极引进物流配送、电子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市场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影响力。
(七)积极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开展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加强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加速社区商业网点建设,通过搭建社区商业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延伸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消费,围绕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积极引导大型商业企业在社区设立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商店、标准化菜市场等,提高社区商业设施的档次,改善社区居民消费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八)培育发展会展业。依托天水商贸城会展中心,加快会展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会展场馆、酒店周边交通、休闲娱乐等设施条件,夯实会展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文化传媒、广告策划、中介咨询等会展关联产业,推动会展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持续开展商业促销节庆活动,以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商气,打造美食、旅游、消费、产品发布展示秀、产业发展论坛等主题商业活动品牌,努力把会展业发展成为我区开放水平高,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产业。
(九)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开展重点商品、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执法程序,依法惩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完善监督检查、风险监测、源头追溯、质量担保、损害赔偿、联合办案等制度。建立覆盖全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系统,完善部门间、区域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推进商贸物流信用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抓规划引领。紧抓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战略实施及天水被列为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的机遇,按照“明确定位、优化布局、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邀请有资质、高水平的专业设计团队精心策划,高起点设计,科学编制《秦州区商贸兴区战略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严格执行规划,树立规划的权威性,真正使规划在“商贸兴区”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引领、导向作用。
(二)抓项目管理。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思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划、实施一批地域特色强、品牌效应强、带动作用强的商贸流通项目,制定项目推进工作落实时间表。
(三)抓统筹协调。加强对全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秦州区“商贸兴区”战略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把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商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为商贸流通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加强行业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对行业协会的指导。各相关部门要打破行业界限,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营造关心、支持、参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自主发展、社会积极参与”的推进商贸流通产业全面发展的联动机制。
(四)抓政策扶持。制定出台针对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家政服务、传统服务业的奖励扶持办法。鼓励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强对“三大商圈”建设的金融支持,探索建立适合商贸流通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盘活土地资源,加大闲置场所的利用力度,优先安排商贸流通业项目用地,加强商贸流通业用地管理,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五)抓目标考核。建立完善商贸流通业统计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强化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将商贸流通业发展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各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商贸流通业长足发展。